今天(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集中採訪活動舉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展示了兩塊從北京市大氣環境監測儀上取下的濾膜令人印象深刻,灰黑色是2015年的,另一塊灰白色則是2024年的。這兩塊濾膜代表着十年間北京的PM2.5濃度下降幅度達到62%,也代表着十年間,全國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轉折性的變化。黃潤秋表示污染防治攻堅戰不能歇腳,要用市場機制來推動減污降碳。
本次政府工作報告對於生態環境建設非常重視,香港億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聶竹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她對國家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充滿信心。她所在的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擁有35年治沙經驗,憑藉發明的「庫布其」治沙模型成為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唯一獲獎的私營企業。聶竹莉介紹說,本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對於中國這麼大的國家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看到了國家的決心以及成熟、成體系的方法論。
聶竹莉介紹說,「2030碳達峰,意味着中國在工業化進程當中要找到清潔能源取代60%以上的傳統化石能源,2030年讓它達峰,同時能夠往下降。到了2060年的時候可以變成碳中和,即排放和抵消達到平衡點。」她認為,雖然距離碳達峰只有5年時間,但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她對創新科技結合業態發展充滿期待。DeepSeek大大提高了效率,在當下爭分奪秒的環境下,提高效率一定不是錯的事。」
對於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培育綠色建築等增長點」,聶竹莉認為這對香港來說是發展機遇。她表示香港在綠色建築方面的嘗試非常積極,像零碳天地、Henderson都是運用環保科技融入建造過程的地標建築,同時香港在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方面具備先進的技術,這些都可以為內地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的基礎建設提供幫助。聶竹莉還說,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完善的法律和監管體系、金融服務的專業能力以及天然的國際交流平台優勢,這些可以為內地上市公司的ESG管理、信息披露作出貢獻。
作為私營企業的代表,聶竹莉則表示私營企業一直走在市場的最前端,他們能夠率先洞察問題、解決問題,在政策支持下可以積極持續地發揮作用。對於未來,聶竹莉充滿希望,她認為國家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視,對於2030年碳達峰的目標,相信國家會按照時間表一步步推出政策、推動實踐。
記者:梁濤
拍攝、剪輯:星鳴、吳超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