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專題|賣地周期長回款慢 即將「乾塘」的西九撐得住嗎?

【點新聞報道】西九文化區自2008年政府撥款支持建設以來,發展逾十年之久。隨着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設施陸續啟用,西九文化區逐漸成為本地文化樞紐。然而,近年來,即便西九管理局已採取各種節流措施,財赤陰霾依舊籠罩整個文化區。面對赤字持續,即將「乾塘」的西九管理局可能要再度向立法會申請撥款,財政問題勢必再度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

早年管理局獲政府批款216億元,預計今年年底耗盡。西九管理局估算,2024/25年度撇除利息收入計算的經常性營運赤字接近10億元,與上個財政年度相若。據報,管理局擬向銀行借貸三年,涉及50億元貸款。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解釋,整體市場環境於去年變得更具挑戰,外圍政治及經濟不明朗,經濟增長放緩,本地消費疲弱。雖然訪港內地及亞洲旅客數目穩步增長,但長途客仍處於低水平,旅遊業未全面恢復,加上旅客消費模式改變,令西九營運面對較大挑戰。她舉例指,去年上半年西九訪客人次較預期少,票務收入、博物館商品銷售等收入及餐飲商戶收入表現亦遜預期,當中票務收入跌幅約兩成。

回顧西九文化區的歷史,其前身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由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透過《199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宣布興建。後來,方案經過優化後,成為現在的西九文化區。西九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願景是為香港在鄰近維多利亞港、佔地40公頃的填海土地上,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地帶。

賺不了錢的「硬傷」 問題在於如何補貼?

翻查資料,西九文化區主要收入來源為租金、門票收入、捐贈和贊助。有媒體曾分析指,以2022/23財政年度計算,撇除集團投資收入,西九的租金收入以及捐贈與贊助,各佔總收益27%和43%。而由上年度起增加的博物館門票收入錄得8613萬元,佔總營運收入約12%,其餘收入則包括商品銷售、設施管理服務、會費等收入。

租務收益包括零售、餐飲、酒店、寫字樓等。(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接受點新聞訪問時便提及,西九財報中有佔比高達49%的「其他營運費用」一項。其後,記者詢問西九官方得知,該部分支出是用於西九公園場地營運、設施管理、地租,以及每年給政府的7000萬差餉和7000萬資訊及通訊科技費。過去三個財政年度,西九基本營運赤字持續收窄,由2021-22年度的7.72億元,降至2022-23年度的7.18億元,2023-24年度更一度跌至5.78億元,按年跌幅約20%。儘管節流措施見效,但以目前每年財赤約10億元,反映西九有必要繼續開源節流。

不過,相關經營困局不能全部歸咎於西九管理局的經營方式。事實上,西九博物館的成本回收率於2023-24年度已出現顯著改善,相較於前一個年度,上升7個百分點至44%,當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達67%。即便是毗鄰的M+博物館,亦有42%,說明西九文化區博物管的經營已經與全球多個歷史悠久的文化機構看齊。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副主席陳智思曾在接受點新聞專訪時表示,全世界的文化設施都賺不了錢,問題是如何補貼,「是要睇蝕幾多,之後唔會愈開愈蝕」。陳智思續說,土地用途一早規劃,當時計劃是靠商業元素收入補貼文化開支。西九之所以今日在財務上出現困難,是礙於文化設施和商業用地的開發不同步所致,「文化設施已經在出血,但商業樓宇仍在興建當中。」

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重要文化設施深入民心。(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賣地周期長回款慢 西九還能撐得住?

面對赤字情況持續,政府和西九管理局亦作出積極行動。舉例來說,政府去年7月便批准西九管理局建議,有條件地解除西九第2區住宅發展項目「只能以建造、營運及移交模式發展」(BOT)的限制,允許管理局出售該區的住宅發展項目,最高上限為170280平方米住宅總樓面面積,以籌募資金。

西九管理局早前向區議會提交文件,首批擬建7幢住宅大樓,提供1995伙。馮程淑儀預計今年首季向城規會提交相關申請。馮程淑儀預料,住宅項目要待數年後分批推出,短期內仍然會透過銀行貸款、發債等方式來融資,並且以多管齊下的方法開源。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 邱勇教授認為,西九應該積極探索各種融資渠道,包括傳統的銀行貸款以及更創新的金融工具,通過貸款、發行債券、房產融資等不同方式籌集資金,緩解短期財務壓力。

賣地補貼成為了一種潛在的解決方案,但也帶來了挑戰和爭議。(資料圖)

除了開發周期長、回款慢等挑戰,西九文化區內有佔地50萬平方米的非文化藝術用地,當中賣樓收益只佔三分一,其餘三分二屬租務收益,包括零售、餐飲、酒店、寫字樓等。有外界關注,西九取得收益後會有何發展、能否維持自負盈虧。亦有意見擔心,西九本應是推廣藝術,而非經營房地產生意,若交由西九團隊處理或許未能達至效益最大化,畢竟住宅發展不是一步到位,賣地後收益亦可作相關投資,財務安排需要仔細規劃。與此同時,也有專家質疑,西九應否過度依賴地產,而失去其文化定位。邱勇表示,西九要如何在保證文化設施正常運營的前提下進行商業開發,是一個需要精心規劃的問題。陳智思也提及,需要確保商業開發不會影響到文化設施的核心價值。

專家冀西九深化本土定位 改善交通網絡

除了用地銷售外,有不少意見認為,可以以不同方式吸引人流,增加西九收入。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委員會主席陳雪儀建議,管理局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IP,吸引更多遊客和文化愛好者。舉例來說,可以借鑒《哪吒》電影,結合現代文化元素,將香港的本土文化特色打造得更加別具一格。她表示,西九舉辦的很多展覽與活動,過於重視同海外的交流,但《哪吒》的成功告訴大家,能夠找到適合的途徑發揚傳統文化,既符合市場需求又具藝術價值,才有一飛沖天的可能。陳雪儀認為,政府可以從中助力,吸引藝術投資者回港。

專家建議增设地铁站点或公交线路,提升游客的到访率。(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邱勇則認為,要改善區域內的交通網絡,如增設地鐵站點或公交線路,提升遊客的到訪率,「甚至可以打造第二個尖沙咀碼頭,利用水路交通優勢,開發新的碼頭項目,增強區域的可達性和吸引力,這不僅可以作為一個新的旅遊景點,還能促進周邊商業的發展。」

總的來說,經營西九文化區需要考慮很多因素,例如,要平衡商業與藝術的關係,確保其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能為市民和遊客提供高質量的文化藝術體驗。至於近年本地住宅市場疲弱,西九賣地建屋能否如預期般,維持開支,確實值得深思。正如多位專家所言,只有不斷創新和適應變化,深化活動的文化內涵,提升交通便利性,才能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保持競爭力。期待西九能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走出困境,成為香港乃至全球的文化瑰寶。西九要如何在不失去文化定位的前提下,實現收益最大化,這項任務的確非常艱巨。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專題|賣地周期長回款慢 即將「乾塘」的西九撐得住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