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英國外賣平台「戶戶送」(Deliveroo)周一(10日)宣布將於4月7日終止香港業務,結束其在港長達9年的運營。這一決定改變了香港外賣平台市場的版圖,從「三國混戰」邁入「雙雄爭霸」的時代,其中內地公司的外賣品牌Keeta就是在香港逐漸站穩腳跟的後來者。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內地品牌正加速南下布局,香港經營者要加緊升緊轉型,站穩腳步,以免被時代淘汰。

憂Deliveroo退場引外賣市場抬價
自2015年入駐香港以來,Deliveroo憑藉與精緻餐廳合作、精準定位中高收入客群,一度成為白領階層的「午餐首選」。然而,疫情後外賣需求降溫、平台補貼戰加劇,加上香港高昂的物流與人力成本,讓其長期陷入虧損泥潭。Deliveroo方面決定退出香港市場,並形容香港市場「特有的多項因素」使到其業務難以符合股東利益。公司提及,香港市場去年僅佔集團全球總交易額5%,經調整後的淨利率仍然為負數。而事實上,Deliveroo的離開並非香港獨有,此前該公司已逐步退出澳洲、德國等市場。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分析指,香港無論是勞工還是交通成本都較貴,而中餐等送貨規模散且小,另外,香港人叫外賣的頻率其實並不算太高,這是Deliveroo虧損後決定退出香港市場的其中幾個原因。相比之下,內地的外賣市場成本及需求則更為友好。
消息發布後,有餐飲業者提出擔憂,剩餘平台可能滿足於平分剩下市場,抬高餐廳佣金,增加對消費者的收費。對此,莊太量認為出現抬價的情況比較難,因為現在有許多餐廳不願意與平台合作,而市民對加價亦是相當敏感,外賣並非必需品,現時有許多其他用餐方式選擇。莊太量預測香港未來的外賣市場,會以區域劃分,不同的外賣平台在局部空間運營,而非全港性的。

從「三國混戰」到「雙雄爭霸」 Keeta如何後來居上
值得注意的是,Deliveroo香港業務部分資產將售予另一大外賣平台foodpanda,並與對方達成協議,Deliveroo現時的客戶和外送員將會被導向至foodpanda,部分餐廳及生活百貨商戶亦將會改為進駐foodpanda,為後者搶佔更多市場份額,提高競爭力。
回顧香港外賣平台的變化,從2018年至2021年,foodpanda、UberEats和Deliveroo三家平台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隨後UberEats於2021年的最後一天退出市場,在隨後一年多的時間內,foodpanda和Deliveroo「雙頭壟斷」香港外賣市場;直至2023年5月,內地外賣巨頭美團成立旗下Keeta外賣平台,進駐市場,香港再次回到了「三國混戰」的戰場;如今,Deliveroo退場,剩下foodpanda與Keeta繼續「雙雄爭霸」。

Keeta入駐香港市場後,迅速以低價策略搶佔市場,按2024年3月的訂單數量計算,Keeta的市佔份額已達到44%,躍居全港首位,foodpanda為35%,而Deliveroo則滑落至21%。在Deliveroo黯淡退場的同時,Keeta更是加碼推出「狂送三重禮」,大送優惠。Keeta的成功不僅靠「燒錢」,還在於不斷探索創新營運模式及服務,比如其首創的「準時保」服務等,先前更有報道稱,美團計劃在香港發展無人機配送服務。
立法會議員邵家輝表示,Keeta背景強大,它在科技上和市場推廣策略上都是非常成功的。邵家輝指出,相比之下,香港在網絡營銷和發展上其實較慢,所以他近年來不斷地提醒做零售的個人和企業,要盡快搭上網絡營銷的快車,擅用科技,要尋找優秀的品牌以及自創品牌,或者自創產品。

內地品牌南下潮 本地經營者須重新思考定位
實際上,外賣戰場只是內地品牌「南下戰略」的縮影。隨着Keeta強勢攻港,越來越多內地品牌陸續進軍香港市場。有數據統計,單是2023年,就有17個內地餐飲品牌在香港開設門市,楊國福麻辣燙、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陸續入駐香港;在零售端,淘寶上月於尖沙咀開設25000平方呎家居體驗店,以「線上選購、線下自提」破解香港家居物流痛點;出行方面,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高德打車也曾與旅發局合作在本港推廣業務;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台也以「包郵到港」政策進一步開拓本地消費市場。
從宏觀角度來說,內地品牌成功入駐,反映越多越多本地市民開始接納相關產品和服務,消費者亦能享受到更好的體驗。點新聞早前進行街訪,有不少受訪者形容,這些品牌的進駐對市民以至香港而言,絕對是好事。吳先生指,內地市場飽和後,很多平台都會選擇來香港、澳門拓展業務。這對香港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做得好的,能留下來,否則就只能被淘汰。「總體來說,對香港的經濟發展是有好處的,因為有更多商家入駐,消費者的需求能更好地得到滿足。比如以前在香港吃夜宵選擇少,現在豐富多了。」
莊太量亦以另一角度指出,內地公司來香港其實也不一定是為了賺香港的錢,香港市場本身較小,但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內地公司可以選擇在香港上市,從而提高國際知名度,亦能藉着香港這塊「跳板」跳躍至外國,又或者在香港部署總部或分部,以便處理東南亞等其他地區事務。

立法會議員梁熙針對內地品牌來港表示,這反映了香港作為國家最國際化城市的獨有吸引力,既吸引外資同時又吸引內資,所以大家十分樂見任何品牌來港發展;對從香港消費者的層面來說,大家也樂於接受新事物,這也為外來品牌提供了一個非常合適的發展土壞。當然,內地品牌對本地商戶也帶來了很大的競爭壓力,例如海底撈著名的服務就推動着香港傳統火鍋業進步,着力提升服務水平及產品質素,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從良性的角度來看,本地消費者一定是最大的得益者。
梁熙為香港本地品牌提出建議,認為本地品牌要着力思考如何提升品牌價值,用心設計品牌背後的故事,讓受眾心甘情願地消費。就像一些奢侈品一樣,減價反而讓品牌價值受損,年年加價更促使消費者買單。
近年,不少政界領袖不斷提醒香港商家以至社會各界需要積極主動作為,面對挑戰,要「識變、應變、懂變」,善用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的機會,發揮香港善拚敢贏的精神。或許,Deliveroo的退出正反映,對於經營者能否跟上時代而言,變才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點新聞記者陳子萌報道)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