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點聲|釋放科技創新潛力 鞏固提升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地位

文/譚鎮國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圓滿閉幕,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方向,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探索國家實驗室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增強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輻射帶動能力。這一藍圖不僅為國家科技發展指引方向,對於擁有高科技實力與創新潛力的香港而言,也是一個融入國家創新科技體系、提升本地科技創新能力的絕佳機遇。

作為國際化都市,香港長期以來在基礎研究、金融服務、法治環境與國際化人才儲備方面擁有獨特優勢。然而,由於本地產業結構單一、科研體系碎片化以及科研成果轉化不足等限制,科技創新的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釋放。隨着國家戰略推進,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下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將迎來突破發展瓶頸和實現科技創新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契機。如果香港能有效銜接國家政策,整合本地與內地資源,便能成為國家科技發展的一大支柱。

當前,國家科技領軍企業已在部分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香港可利用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動本地企業與全球科研機構深化合作。政府應推出相應政策,鼓勵企業增加科研投資,支持產學研合作項目,並扮演技術轉移與交流的橋樑,助力內地科研成果更有效地進入國際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香港擁有諸多優勢,如創投基金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市場化商業環境、成熟的金融體系,以及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這些都為成果轉化提供了堅實保障。

河套合作區作為深港邊境地區的跨境科技合作試驗田,其核心使命是探索「一國兩制」下科研資源跨境流動的制度創新。根據規劃,合作區將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和新材料等前沿領域,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不僅能高效引入內地科研設備與數據資源,還能在國際合作中保護知識產權安全。在產業協同方面,香港的基礎研究優勢可與深圳的製造業能力形成互補,共建聯合實驗室,推動「設計-製造-應用」的整合模式。

未來,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將是發展的關鍵方向。香港作為全球金融和商業樞紐,擁有得天獨厚的國際聯繫優勢,能在推動科技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大灣區蓬勃發展的科技交流氛圍下,香港應抓住機遇,通過合作計劃促進與內地及其他國家地區的科研合作,積極引入國際頂尖科技資源和優秀科研人才,推動本地及區域技術進步。同時,透過建立全球合作夥伴關係與利用國際科研網絡,香港能將前沿技術與創新思維引入本地,並將創新成果推向全球市場。在加強與其他科技強國的合作時,香港應重視知識產權共享、合作研究項目及學術交流,以此提升創新能力,並為全球及區域創新合作創造新機遇。這將使香港成為中國科技發展與全球創新市場之間的橋樑,充分展現科技創新實力,進一步促進全球創新樞紐的形成。

香港的科技創新之路,必須深度融入國家創新體系。河套合作區不僅是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國際化平台,更是重塑本地經濟結構的試驗場。當香港的基礎研究、金融資本與大灣區的產業鏈緊密結合時,一個立足中國、連接全球的創新樞紐將冉冉升起。香港唯有以國家戰略為基礎,才能在百年變局中實現從國際金融中心轉向全球科創標杆的飛躍,並為「一國兩制」賦予新的實踐內涵。

(作者為全國青聯委員、深圳市政協委員、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點聲|釋放科技創新潛力 鞏固提升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地位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