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煒
讀書的時候,經常去學校附近的超市買些日用品,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從他們家買的毛巾過一個月必定碎成片片,必須更換。彼時以為是自己不小心保管,洗臉用力過度,後來如是往覆多次才恍然,他們家銷售的毛巾有貓膩。像這種小額商品,如果經久耐用,商家哪有收入利潤可言?正如筆者當時曾經用過一台夏普計算器,10年了電池還未耗盡可正常使用,不符合傳統商家「重利」本性。想到這,便也理解了他們的策略,只是再想找替代供應並不容易,因為位置便利的綜合超市只有他們家,後來明白這也是一種壟斷。
畢業了搬遷到其他地區,附近是另一個品牌的超市,毛巾自此耐用很多,也曾和朋友們分享這個或許聰明的商業案例,他們說這更多是精明。開始筆者還不認同,直至遭遇了另一個案例。前幾年搬到一個新住址,去了家附近的超市幾次,「細節控」的筆者就發現他們家的小提籃是要付費的,而基本上其他家的小提籃都是免費。但那個區域唯此一家綜合超市,所以住戶們也就不計較一點小錢。不過後來當得知這家超市就是學校旁邊的超市改名搬過來時,腦海裏確實由衷地蹦出一個詞「夠精」。
再後來在投資圈久了,聽聞了大佬們很多故事及在其他產業的運營方法,讀書時候不少同學膜拜的光環漸漸退卻。但是只要聚斂財富的手段不涉及違法犯罪,多數人並不會過多進行道德和方法的苛責。只是大家都清楚,在關鍵時刻,千萬別指望他們擺脫利益的束縛。
作為投資人和企業經營人員,首當其衝肯定要考慮經濟利益,這是筆者本人和同事們以及背後的家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會開始思考一些人生意義的問題,譬如:這份職業的社會意義在哪?開辦企業是僅僅為了掙錢還是有其他貢獻?當金錢累積到足夠高的程度,是否有比經濟利益更需要考慮的因素?
年輕時候遇見一個極其成功的交易員,為所在的大投行賺了數以億計的美元,他說自己經常會去捐款,究其原因他坦言自己覺得從事的職業對社會進步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必須將一部分積聚的財富通過捐款分享,才覺得對社會有所貢獻。感謝天賦之餘,他認為抄底逃頂的技巧還是歸於「聰明」範疇,而他尊敬的是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真正有智慧的人士,在投資圈譬如巴菲特和芒格。
起初我們難以領會其思想的深度,隨着從業經驗的積累這個理念對筆者的影響越來越大,進而把投資這個職業的社會意義界定為「引導社會資金往最有利於國家、人類社會發展的行業和公司」。在金融圈,信用、信任、信心是從業的核心要素,因此聰明的人可能「唯利」,有大智慧的人絕不「唯利是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