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特區政府積極「搶人才」,承諾保障其子女來港後基礎教育的質素;惟大學學位競爭激烈,教育局早前表示有需要重新審視「本地生」定義。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今日(19日)在立法會提到,考慮有關簽證持有人必須於入學前在香港通常居住一段時間,才可以享有本地生學費資助,以確保公帑善用。
蔡若蓮指,由2022年12月底至今年2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超過45萬宗申請,當中超過29萬宗獲批,同期共有約19.6萬名人才抵港,部分人才攜同家眷來港落戶;由2022年至今年2月底,經各項人才入境計劃以受養人身份獲准來港的18歲以下未婚及受養子女共約13.2萬人。根據大學聯招處的資料,從2022至23年到2024至25年的三個學年間,通過聯招途徑獲得教資會資助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錄取的受養人數目分別為62、68以及185人。
目前,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本地學生學費水平劃一為每年42100元;非本地生不獲公帑資助,學費由大學自行釐定。蔡若蓮重申,政府沒有計劃改變相關原則和安排。就有居留條件限制的受養人簽證持有人,政府會考慮參考其他國家/地區做法,檢視學士學位課程本地生學費資助的條件及要求,例如考慮有關簽證持有人必須於入學前在香港通常居住一段時間,才可以享有本地生學費資助,確保公帑善用。
蔡若蓮補充,目前檢視「本地學生」定義的工作進展順利,考慮設立過渡安排,局方會盡快公布最新安排。
相關報道: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