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久慧
政府持續支持本港工業升級轉型,去年優化「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令在港建立的新智能生產線總數突破100條,主要涵蓋生物科技、納米纖維材料、新能源等範疇,總投資金額約13億元,當中9.3億元為私人投資。
政府亦推出總額100億元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同樣以配對資助形式鼓勵企業在港建設智能生產線,至今批出一條生產線,總投資金額高達6億元,按1比2的配對比例,政府資助金額最高達2億元。此類造價不菲的生產線一般屬度身訂造(Tailor-made),依據相關專利、產品型號、原料類型而獨立訂製,本港重工機械業不發達,生產線在香港製造的可能性不高。換言之,百億公帑資助額可能大部分會流出香港。
另一方面,正因生產線乃度身訂造,本港企業可獲取並呈交予政府審批的報價單並不多,例如某企業打算訂製一套新生產線,可能環顧全球只能在海外及內地尋獲少於10間製造商,經過具體產品規格磋商後,或僅能獲得5份報價單。上文提到總造價逾6億元的大型生產線項目,有能力承造的製造商相信屈指可數。
到了今年,政府為惠澤中小企,推出為期兩年的「製造及生產線『升』級支援先導計劃」,協助企業設立具備智能生產策略的新生產線,每間企業可享最高25萬的資助額,計劃的總資助額為1億公帑,料將有400家企業受惠。筆者詳閱申請要求,發現5萬元以下的採購項目,須提交最少兩份報價單;介乎5萬至136萬的項目,須提交最少5份報價單。由於資助額僅25萬,總造價約75萬,若企業分拆生產線的製造,就未必需要提交多份報價單讓政府審批人員比較造價。同時,申請要求亦無規定企業須獲得最少一份本港生產線製造商的報價,減少公帑資助離開本港的機會率。
另一方面,政府資助僅涵蓋生產線造價,並不包括置放生產線的廠房租金、操作工人薪酬等等。大型企業可能有自置廠房、向政府租用長租約的工業園區、或有財力能負擔未來數年的廠房費用。筆者翻查過往成功獲「創新及科技基金」批出最高1500萬項目資助額的企業,發現這些企業都有穩定的生產廠房。例如,某本港飲食龍頭集團的子公司申請項目為「設立即時數據驅動的月餅智能生產線」;又例如,某本港調味品龍頭集團申請項目為「設立蠔油產品的智能生產線」,這兩間企業本身在大埔工業邨有廠房;亦有某創科公司的申請項目為「設立新型智能自動化生產線生產奈米塗層織物及奈米纖維口罩」,其生產線位於政府為實現「新型工業化」而開闢的將軍澳創新園先進製造業中心。
故此,對於中小企而言,即使獲得「製造及生產線『升』級支援先導計劃」最高資助額25萬升級新生產線,但香港租金貴,人工高,如何可持續地在本港營運呢?細看政府申請要求中,評分準則主要側重於新生產線是否應用智能科技(佔比35%),對於企業的整體「技術、財政及管理能力」僅佔15%比重,當局是否應確保企業有充足財力維持生產線數以年計在香港運作呢?現時政府容許資助額在500萬以下的生產線,於項目完結後轉讓予第三方或轉移至香港以外地區生產,但若中小企無財力負擔兩年項目期內的租金及人工,又不容許提早轉移到租金較低的灣區,會否造成生產線被放於貨倉投閒置散呢?廣東省高端製造業增幅勢頭強勁,就是因為廠房選擇多、租金低及工人薪酬合理。
筆者認為,政府對於「新型工業化」的資助,應秉持兩大原則。其一,盡量將資金留在香港;其二,多元補貼確保生產的可持續性。基於這兩個原則,單純補貼生產線,可能因製造商少、報價缺乏競爭而拉高生產線造價,最終浪費公帑,亦可能助長不良營商。當局若能資助生產線的常設開支,包括租金、工人薪酬、電費,從而攤長資助年期,可確保生產線買回來後,真的在「跑」,切實在進行工業生產。工業生產線耗電量大,故此補貼電費是較佳的資助方式,政府可減少生產線造價的資助,改為實報實銷形式補貼電費,從而確保公帑沒有流出香港,繼續在本港流轉,促進整體商業發展。若企業將生產線投閒置散或運離香港,就無法向政府報銷電費。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