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品評四方|洞察「中西醫相互結合」的精粹

文/關品方

港人長期以來大多數人只篤信西醫。1997年回歸後,中醫的地位才逐漸有所改善。回顧過去28年來的演變,尤其是過去3年來在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的領導下,已有不少進展。本文嘗試從中西醫相互結合的角度分析其精粹所在,可反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底層意義。

西醫擅長內外專科分別處理,亦重視綜合會診。中醫擅長經絡筋脈整體調理,強調預防治未病。以上只是簡單說法。筆者認為中西合璧治療以保健康,中西醫相結合可創造神奇魅力,應倍加重視。香港不少有名的西醫,例如中大榮休教授梁秉中醫生,也是很出色的中醫師。中國大陸不少甲級醫院都已經實踐中西醫相結合,相對而言香港特區的醫療體系在這方面還未跟上,有改善空間。這說法對不對?存在爭議。希望香港醫衞界能夠闡明長遠策略。

內地有說法「中醫+西醫=超能力」。中西醫相結合不是簡單的中醫中藥加西醫西藥,而是中國讓千多年的傳統治病智慧與現代醫藥科技碰撞後擦出火花,為中國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這是「跨中西兩界醫學」的奧秘,就像「翻譯官」把中醫的「氣血陰陽」和西醫的「細胞分子」翻譯成彼此能聽懂的語言,任重道遠。

近日筆者在內地聽這方面的講課,深入淺出。例如西醫確診某甲得了糖尿病(病),中醫分析他是「陰虛」還是「濕熱」(證)。又例如西醫手術後用中藥促進傷口癒合,化療時用針灸緩解副作用,就是1+1大於2的療效。

中醫於上世紀60年代作出大膽嘗試,發現針刺麻醉。不用藥物,單靠銀針讓病人接受手術時不感疼楚,當年震驚世界。至於骨折治療,用小夾板固定後附加中醫正骨推拿,骨折恢復時間可大大縮短。

從上世紀80年代起,科學家們開始解密中醫,以科學實驗論證。例如用動物模型驗證活血化瘀理論,發現中藥能改善血液循環。此外還有經絡研究,用現代儀器檢測到針灸時身體的特殊信號傳導。

如今內地大學醫學院「中西醫相結合」已成為獨立學科,除了中醫和西醫之外,還有中西醫綜合學系,有上升為主流的趨勢。這些醫科學生要學西醫的解剖和生理,還要學中醫的《黃帝內經》。

中西醫相結合看感冒發燒,西醫驗血確認是病毒還是細菌,中醫根據舌苔、脈象判斷是風寒還是風熱。如果是細菌感染,用抗生素+清熱解毒中藥(如金銀花)。如果是病毒感染,用退燒藥+扶正驅邪湯藥(如板藍根)。

至於心血管疾病,西醫用他汀降血脂,中醫用活血化瘀處方(如丹參),同樣是為了改善血管堵塞。支架術後(港人俗稱「搭橋」)怕復發,中藥調理體質,針灸調節血壓,以減少西藥的副作用。

中藥通常被詬病的,是複方處理和抓藥有隨意性,藥材沒有標準,活性成分不明。今後在高科技的加持下,中藥在這方面大有改善空間。在不斷研究發展的過程中,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不再主觀。舌診儀要拍舌頭照片,用AI分析寒熱虛堵。脈診儀類似測血壓,儀器顯示脈搏對應的病證型態。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以上只是簡單例子。筆者深信未來,中西醫相結合可以預防(治未病),用中醫體質辨識,提前預防疾病(例如脾虛的人少吃寒涼食物);攻克難題,例如癌症、長期慢性病、老年痴呆症(血管退行性病變)、憂鬱狂躁症,中西醫聯手或可尋找新的治療方案,對付大部分「亞健康」狀態。至於針灸更應被納入全球醫學體系走向世界,中藥更應致力通過國際臨床試驗取得上市認證。

近日筆者聽來自中國台灣省的鄭博瀚醫生演講有關「中西醫結合」。生命中如何做到健康?根據病情可選擇「中餐」或「西餐」,甚至搭配出中西結合(cross over 或 blending)「營養」更均衡的餐單。從藥養到食養,再從氣養到神養以至天養,中西醫相結合以「預防細胞生病」,博大精深。養氣、養神和天養,西醫沒有這些概念。至於幹細胞、基因治療和質子機設備(治療癌症),那是生命科技的突破,不可小覷,中醫非但不排斥,更快步趕上。

筆者由此引申到人類與自然物類命運共同體,其實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生命智慧。這理念是中西文化在生態哲學與地球保護兩方面的深度交融,既根植於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又呼應了西方現代生態學的反思,展現出中西文明對人際和國際關係、人類和大自然關係的共同探索。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認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強調順應宇宙規律。「仁民愛物」主張仁愛不僅限於人類,也涵蓋萬物。「陰陽調和」是中醫的生態觀,體現為人與大自然的氣息相通,強調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中國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定為基本國策,推動生態保護區建設、制定碳達峰、碳中和以至零排放的目標,從碳基生態向硅基生態轉型。傳統農業智慧如桑基魚塘循環農業系統,科學化改造以體現資源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思維。因此大量植林造被,綠化西北,改天換地。

西方思潮從征服自然到共生覺醒,有其反思的歷史過程。西方自從啟蒙運動以來,長期強調人類對大自然的絕對統治權(如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忽視和諧共生,強弱不能並存,導致勝者為王,引發生態危機。上世紀的思想家如利奧波德提出「土地倫理」,奈斯倡導「深層生態學」,批判人類中心主義,是逆向反思,可惜未成主流,因為資本失控。

聯合國提出可持續發展目標,推動全球環保合作。在經濟學範疇,生態經濟學逐漸受到重視。循環經濟模式揭櫫「減少浪費」和「資源再生」,與中華傳統優良文化「物盡其用」,「貨,惡其棄於地也」以及墨家節儉的理念不謀而合,是發展中的「中國經濟學」新興流派之一。

總而言之,中西合璧是構建人類和自然物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天人合一」+「生態倫理」,將和諧共生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形成全球和平共存及生態治理的共同價值觀。筆者認為,從這個角度看,社會主義可以定義為地球主義。

中國認同實踐創新的技術應全球共享,例如中國光伏技術可助力全球南方清潔能源轉型,西方精準農業可與中國傳統生態農業體系互補,「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可以結合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和西方環境保全標準。

回過頭來看中醫藥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可借鑒西方生態監測技術,保護藥用植物棲息地(如雲南紅豆杉,西藏紅景天)。傳統草藥知識+現代科研技術,例如屠呦呦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療瘧疾,既傳承中醫傳統智慧,又用科學方法驗證療效。

文明互鑒的生態文明,是全球和平合作發展倡議的組成部分,是科技與倫理並重,不是人類互相殘殺,不是人類戕害地球。例如AI、基因編輯等高端技術,更需要結合「敬畏自然」與「創新責任」的雙重思維。中華民族在這方面希望能夠登高一呼,天下太平,和平共處,「寰球共此涼熱」。

中國現時已將生態哲學納入全國教育體系。中國的「二十四節氣」進入聯合國非遺。「自然教育」課程融入到德智體群美五育之內。中國堅定推動《巴黎協定》,以「天地人共同體」的協同理念倡議構建跨文化的生態共識,發展國家自然公園,保育瀕危珍禽異獸,大量引水造林防沙,說之不盡。

人類與自然物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不是單一文明的獨奏,而是全世界文化智慧的交響。天下為公、天人合一,是仁愛萬物的情懷和科學理性的相遇,是互相尊重的文明互鑒,不同國家民族彼此欣賞。這樣既符合自然規律、又滿足人類發展,在動態平衡中生生不息。

以上這些,以MAGA包裝起來的特朗普是聽不進去的。軍工集團窮兵黷武,是全球人類和自然物類的公敵。中國沒有其他辦法,在苦口婆心勸導之餘,唯有丟掉幻想,奮起抗爭。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洞察「中西醫相互結合」的精粹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