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大灣區規則對接:從使用國家標準開始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中之重。(點新聞資料圖)

文/何建宗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成功要素,是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推動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便利流通,而當中的關鍵,是推進內地和港澳的「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事實上,過去多年,有關「兩接」的政策文件、書籍、研討會和文章實在多不勝數。廣東省更特別推出三批《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內容包括港澳律師執業、工程師資格互認、跨境理財通、「港車北上」等等。這些典型案例對於促進香港與內地融合,尤其在便利民生、專業人士執業和金融領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北部都會區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中之重,但面對建造成本高、規劃和建築工期長等問題。不過,這些問題也正是推動香港建造標準與內地規則對接的機遇。

過去半年,有關質疑香港建造成本太高的聲音此起彼落。首先,發展局委託的顧問經研究承認,香港建造成本高昂,位居《國際建造成本指數》亞洲第一,其中工人工資比新加坡高7成,比上海、廣州和深圳高出3倍。當中原因包括工資高、工人老齡化嚴重、較多人手進行的工序導致工時比外地普遍較高等等。此外,報告也提出香港的設計標準及要求屬於國際級水平,亦有因應本地情況而附加的額外要求。而部分設計標準較其他地方高,例如混凝土的設計抗壓強度、地基可承載力等。高設計標準及要求導致建築材料及裝備需求高於國內外其他城市。而隨着建造技術、科技和材料質素近年來高速發展,香港大部分的設計標準和要求已經沿用多年,有需要適時檢視和優化。

眾所周知,香港眾多行業尤其是工程業普遍使用British Standard(BS)英國標準,其安全系數高,但成本也高。而特區政府因為種種原因的額外要求,更導致成本飆升,一發不可收拾。現時香港工程建築物料和器材多依賴外國進口。然而,國家標準(國標)產品質量可靠、價格合理且供應穩定,值得香港業界使用。過去內地的建築質量備受質疑,甚至有所謂「豆腐渣」工程出現。但現在中國已是全球基建超級大國,各地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建築設計領先、質量標準高可謂有目共睹。

很多評論把香港和內地工程成本相比,認為香港單位成本普遍高3到5倍並不合理。可惜,政府似乎有意把成本高歸咎於工人工資偏高身上。工人工資成本佔總建設成本的30至40%,就算成本比內地高3倍,如果其他成本相若,也不可能比內地造價高3至5倍。筆者支持更大量輸入勞工,但也不能忽視因為審批程序複雜、工程顧問費用高昂和設計標準過高引致的成本飆升問題。

要與內地在建造工程方面「規則對接」,需要幾方面的突破思維。首先,當然是政府願意走出第一步。發展局的報告承認設計標準過時,有修改和優化的空間,值得肯定。下一步,是怎麽修訂,用什麽標準。這方面必須靠專業學會和高等院校的相關專家去推動。筆者建議,直接以內地建築標準作為參照起點,通過專業學會和大學專家與內地有關機構探討,詳細就不同範疇的標準與香港現有標準和國際標準做對比,並就香港實際情況提出對現行標準的修訂建議。一個可行的做法,是先在北部都會區建設項目試行新標準,目標是在有足夠的安全系數為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和加快建設速度,高質量發展北部都會區。

總的而言,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不僅是一個突破兩地合作障礙的過程,更應是粵港兩地互相學習、促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契機!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指出,北部都會區是具有「一國兩制」特色的高水平開發建設,和一般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模式完全不同。而推進兩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創造新的制度性成果更是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須遵循的。低成本、高效益、多快好省地推動惠及民生的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和應有之義。在經濟面臨挑戰、外部環境日益複雜的情況下,期望特區政府牽頭,推動香港各界討論對接國家標準的可行性,加強兩地質量監控、質量互認和檢測的合作,並率先在北部都會區建設項目試行,為加快建設北部都會區,推進兩地建築工程規則銜接,促進新的制度性成果作出貢獻。

(作者為「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相關閱讀:

講真D|港深西部鐵路建設可提速

講真D|程序程序還是程序

李慧琼倡建北都區為「特區中的特區」 另設審批流程加速發展

收藏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大灣區規則對接:從使用國家標準開始

收藏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