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雲自閑
據美媒報道,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近日強行提出對中國貨船和船公司加徵高額停靠費,全球最大航運集團中遠海運將首當其衝遭受重創,有航運業人士更驚呼「貿易末日將至」。筆者此前曾撰文分析,美國的最終目的除全面削弱我國勢頭正猛的造船和航運業外,更妄阻止「中國製造」乃至「中國創造」通往世界各地。這般狼子野心,從3月18日美國活力峰會上美副總統萬斯的公開講話便可窺見。
萬斯首先提出,「去工業化」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和勞動力都構成風險,當工業進行跨國別的外包轉移時,美國就停止在國內製造「有趣」的新事物。他以造船業為例,二戰期間美國建造了數千艘自由輪來運輸部隊、貨物,建造速度是每兩天三艘。而今,美國全年建造約5艘商船;而中國製造的商船,比其他國家的總和還多。
緊接着,萬斯又提出:假設可以將製造和設計分開,而全球化的理念應是「富裕國家將進一步提升價值鏈,貧窮國家則製造更簡單的東西」。言下之意,全球化的宗旨不是讓各國之間逐漸平等,而是維持不平等。在萬斯看來,全球化的自負或幻滅,是伴隨着貧窮國家進步且在高端價值鏈迎頭追趕富裕國家;而每個進口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富裕國家,生產力都停滯不前,實質也不利於美國的創新。
這兩個論述充分解釋了特朗普政府目前的政綱、政策,亦能解釋創科和高端價值鏈飛速發展的中國,為何會被美方視為威脅到其國家利益乃至國家安全。同時,在特朗普政府眼中,天然逐利、使用廉價勞動力以求更低產品成本的跨國美企,反而成了美國「偉大復興」的巨大障礙。因此,當特朗普肆意提高關稅、破壞國際自由貿易時,他早就將傳統的「在商言商」理念拋到九霄雲外。
洞察了美式霸權的「新玩法」後,說回近期備受爭議的某知名港企擬拋售海外港口一事。這單買賣在美國整個遏華戰略體系中扮演什麼角色?據統計,除巴拿馬運河兩大碼頭外,擬售的其他41個港口遍布多地——亞太8國11個、歐洲7國13個、中東及非洲5國12個、美洲墨西哥4個,43個港口連接着全球貿易命脈。
若這些戰略資產落入美資財團手中,那麼美國實施針對中國船隻徵收「政治附加費」將更加輕而易舉。屆時,中國作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貿易夥伴,在進出口貿易上將遭到重大打擊,而互利共贏的全球化秩序也將出現倒退,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由萬斯的怪論到特朗普的關稅戰,美國霸權主義言行層出不窮,侵略性和危害性愈發明顯。這時候,拋售港口的交易若仍僅從「在商言商」層面說事,無異於與虎謀皮、自欺欺人。面對新型美式霸凌,包括港企在內的中國企業都不能做「軟骨頭」!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