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久慧說法|延長校園開放時間 便利基層媽媽就業

文/鄭久慧

如何釋放女性勞動力,增強勞動人口的生產動能,從而促進新質生產力,一直是社會談論人力資源時聚焦的重點。本港幸有廿多萬外傭分擔中產媽媽的育兒及持家重擔,令其可以繼續全職工作。奈何根據法例規定,外傭須在僱主家中留宿,有能力聘請外傭局限於中產家庭,對於基層母親,特別是那些新移民媽媽,只得放棄就業去照料年幼子女。

近日,浸大與社區組織協會合作分析了3200餘名內地新移民疫情前後的就業情況,發現育有6至15歲較年幼子女的新移民媽媽,因子女在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同時親友支援較少及社交網絡薄弱等原因,須在家全日照顧子女,致使她們在2016年至2021年期間的就業數字大幅下跌,跌幅為本地出生子女的媽媽的3倍,即使疫後已復常,不少受訪者的就業及收入情況仍未恢復到疫情前。

無疑多管齊下改善社會託兒服務不足的問題,減輕基層母親照顧子女的壓力,便利就業,協助她們積極投入勞動市場,對提升生產力大有裨益。

其一,學校可提早一小時開放,便利基層媽媽上早班。基層從事服務業較多,侍應、清潔、速遞、酒店執房等主要集中在市區,例如商場店舖清潔一般在開店前進行,清潔工扛着吸塵機、水桶、抹布,一連清潔多間店舖。這些工種上班時間較早,但本港學校的開放時間相對較晚,若學校能提早一小時至6點半開放,特別是那些位於新界的學校,讓家長提早送子女到校自修,然後趕及8點到市區上早班,如此一來時間配合得宜,就能讓基層媽媽安心上班,不僅提升婦女的就業率,進而整體社會成本效益亦會提升。

其二,政府成立「新移民基金」,正視基層需要。本港有最少56個政府基金,除了根據《公共財政條例》而設的核心基金,例如數千億的土地基金、債券基金;其他為特定目的成立的基金堪稱「五花八門」,涵蓋多個範疇,包括殘疾人士藝術發展基金、消費者訴訟基金、愛滋病信託基金、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資優教育基金、長者學苑發展基金等等,照顧社會多元需要。但諷刺的是,內地來港新移民自香港開埠就存在,但當局從未成立「新移民基金」。須知祖國發展一日千里,現在仍願移居來港的基層,或來自更偏遠的地區,更需要在港的支援配套,才能成為香港勞動力的生力軍,他們下一代亦能實現向上流動。對於高學歷高資產高就業的高才專才,社會各界非常重視,亦有議員成立專屬協會幫助高才融入香港,但提到基層新移民,來來去去都是社區組織協會等服務機構為主。社區組織協會過往亦定期做了不少關於基層婦女的詳細研究報告,例如2017年的「基層婦女脫離綜援的情況及所需支援」調查報告,究竟這些反映基層苦況的第一手資料,得到當局及社會各界重視嗎?

其三,「關愛基金」學生課後託管計劃進展緩慢。基層扶貧及支援新移民的工作多數由關愛基金資助,翻查政府資料,教育局早在2012/13至2015/16學年就推行「關愛基金——課餘託管試驗計劃」,資助學校及非政府機構為小一至中三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託管及功課輔導服務;奈何另一份近年文件顯示,扶貧委員會在2023年6月16日通過由關愛基金撥款,推出為期一年的「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試行計劃」,由教育局及社署在九龍城、油尖旺、深水埗、觀塘、葵青及荃灣,物色50多所試點小學進行。為何幫輕中產及上層的引入外傭計劃可以一蹴而就,協助基層家庭就業的德政不能全面恒常化,試了十年仍在試,主要阻力在哪?

其四,關愛隊與社區客廳應發揮積極作用。幸而有關愛隊,新財政年度獲政府撥款大增五成,關愛隊可善用資源,在屋邨內組織「送上學」及「接放學」,涵蓋校車以外的上學路線,確保學童安全,讓家長無後顧之憂就業,同時關愛隊可與社區客廳合作,舉辦課後託管及功課輔導服務。

其五,改善基層婦女就業等同扶持基層兒童。根據社區組織的調研,基層新移民媽媽比丈夫更渴望工作,希望以雙手改善生活。母親天性使然,兜裏有10元一定有9元用在孩子身上。解決跨代貧窮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媽媽富起來」。社會固然需要願景類活動,例如「童夢人生夢想成真」及「共創明『Teen』計劃」,但最實際的解決方案就是學校與各界一同做好託兒,清除婦女從事全職工作的障礙。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久慧說法|延長校園開放時間 便利基層媽媽就業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