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秦漢
【點新聞報道】在「一國兩制」方針的穩固保障下,香港過往多年成就卓著,在金融、貿易、航運等領域成績斐然,成為全球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截至2023年,香港擁有全球排名前列的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總市值達數萬億港元,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在亞洲地區佔據重要份額 ,集裝箱吞吐量長期位居世界前列。然而,當今全球經濟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區域競爭態勢愈發激烈,香港在發展進程中逐漸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短板。
從內部管理視角審視,香港現行管理體制下各部門存在較為嚴重的各自為政現象。在推進大型基建項目,如港珠澳大橋的配套設施建設,或推動產業發展項目,比如新興科技產業園區建設時,由於涉及規劃署、土木工程拓展署、運輸署、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等多部門職責,缺乏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常出現政策相互衝突、審批流程繁瑣冗長、項目進度嚴重拖延等問題。據相關統計,香港部分大型基建項目因部門協調問題,審批時間平均延長2 - 3年,成本增加15% - 20%,極大地制約了發展效率,增加了時間和經濟成本。在資源分配層面,各部門缺乏整體規劃,面對全球經濟結構調整,香港傳統經濟結構急需向多元化、高端化轉型的迫切需求,新興產業和戰略領域資源投入嚴重不足。
從外部環境來看,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對全球經濟波動、貿易摩擦、公共衞生事件等外部衝擊的抵禦能力相對薄弱。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香港GDP增長率驟降至-2.5%,失業率攀升至5.5% ;中美貿易摩擦使得香港轉口貿易受到衝擊,2019年貿易額同比下降5.3%;新冠疫情期間,香港旅遊業遭受重創,2020年遊客到訪量同比下降87.1%,酒店入住率降至歷史低點,經濟遭受重創,社會民生也受到極大影響。每當危機來臨,香港缺少一個強有力的協調機構來統籌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導致應對措施滯後且缺乏協同性。此外,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下,香港雖有加強與內地城市合作的強烈需求,但缺乏能夠有效推動合作的統籌協調主體,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發展、民生領域融合等方面進展緩慢,未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與內地城市的互利共贏。
反觀新加坡,其總理公署在國家發展進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核心作用,積累了極為豐富且值得香港深入學習借鑒的成功經驗。
一、新加坡總理公署在國家發展中的卓越經驗
(一)精準戰略規劃與政策引領
新加坡總理公署始終以敏銳的洞察力密切關注全球經濟、科技與地緣政治的動態變化,通過組建專業的研究團隊和高效的情報分析中心,廣泛收集和深入分析海量的數據與信息。這些專業團隊匯聚了經濟學家、地緣政治學家、科技分析師等多領域精英,運用先進的分析模型和前沿工具,對各種趨勢進行深度研究和精準預測。
(二)高效跨部門協調與資源整合
新加坡各政府部門在工作中分工明確,但總理公署構建的高效協調機制確保了政策的一致性與協同性。為達成這一目標,總理公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跨部門協調機制,涵蓋定期的部門聯席會議、項目協調小組和信息共享平台等。
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開發等項目中,總理公署能夠迅速統籌財政部、貿工部、國家發展部等多部門協同作業。
(三)強大危機應對與穩定保障
面對各類經濟危機與突發事件,新加坡總理公署總能迅速響應,展現出卓越的危機管理能力。在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總理公署迅速組建專門應對小組,成員包括財政部長、金融管理局局長、經濟專家等權威人士。
(四)積極國際合作與關係拓展
新加坡總理公署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交流,代表新加坡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談判、簽署合作協議。在談判過程中,總理公署充分考慮新加坡的國家利益和發展需求,制定靈活多變的談判策略,爭取最有利的合作條件,為新加坡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創造良好機遇。
二、香港成立改革與發展統籌協調委員會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一)打破部門壁壘,提升治理效能
正如前文所述,香港在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項目中,由於各部門工作重點和利益訴求不同,在項目規劃、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容易出現分歧和矛盾。成立由特首直接領導的香港改革與發展統籌協調委員會,能夠打破部門間的溝通障礙,建立高效的決策機制,統一制定並高效執行政策和項目計劃,顯著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二)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多元發展
基於當前各部門資源分配缺乏整體規劃的現狀,全球經濟格局變化使香港傳統經濟結構面臨嚴峻挑戰,急需向多元化、高端化轉型。委員會可從香港整體發展戰略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資源配置方案,引導資金、人才、技術流向新興產業和科技創新領域。
(三)強化危機應對,保障經濟民生
鑒於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經濟體易受外部因素衝擊,且缺少有力協調機構的情況,該委員會能夠在危機時刻迅速整合政府、企業和社會資源,制定科學有效的應對策略。在公共衞生事件期間,委員會可以協調衞生部門、醫療機構、社區組織和企業等各方力量,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同時,制定經濟救助和復甦計劃,為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和經濟形勢,減少危機對社會民生的負面影響。
(四)深化區域合作,融入國家大局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香港需要加強與內地城市合作,卻缺乏有效統籌協調主體。委員會可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推動香港各部門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創新、民生領域合作等方面加強工作。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委員會可以協調運輸署、鐵路公司等部門,與內地相關部門共同推進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重大交通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提高區域交通便利性。
三、香港改革與發展統籌協調委員會職能設計
(一)戰略規劃與政策制定
深入研究全球經濟趨勢、國家發展戰略以及香港自身優劣勢,結合「一國兩制」獨特優勢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制定香港中長期改革與發展戰略規劃,涵蓋經濟、社會、民生等領域。明確香港在金融、貿易、創新科技、文化旅遊等重點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為香港長遠發展提供戰略指引。在金融領域,制定金融科技發展規劃,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加強金融創新和風險管理。
(二)跨部門協調與資源統籌
統籌協調香港特區政府各部門在改革與發展事務中的工作,建立常態化跨部門溝通協調機制。在制定和實施重大政策、項目時,統一調配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確保各部門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在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過程中,委員會可以協調規劃署、發展局、民政事務局等部門,共同制定北部都會區的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合理安排土地用途和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調配財政資金、人力資源和物資設備,保障各項建設工作順利推進,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三)發展監測與風險預警
建立健全發展監測體系,實時跟蹤香港經濟社會發展動態,分析各類數據和指標。對潛在的經濟、社會風險進行預警,制定風險應對預案,在發展出現波動或危機時,迅速採取措施進行調控,維護香港的穩定與繁榮。建立經濟運行監測平台,實時收集和分析GDP、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等經濟數據,及時發現經濟運行中的異常情況和潛在風險;建立社會輿情監測系統,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民眾訴求,及時化解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為香港的穩定發展保駕護航。
(四)區域合作與國際交流
積極推動香港與內地城市的區域合作,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合作。同時,加強與國際組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與交流,提升香港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吸引外部資源助力香港發展。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加強與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的產業合作和創新協同,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五)重大項目推進與監督
對香港的重大改革項目、經濟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全程跟蹤和監督,協調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確保項目按照規劃要求和時間節點順利實施,發揮項目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