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決策關乎國利 港企要「攝高枕頭」

巴拿馬運河的港口。(路透社資料圖)

文/大利

長和集團擬拋售海外港口一事在輿論場上擾攘多日,相關質疑和批評聲尚未止息,一大主因是當中的巴拿馬運河兩大港口位處戰略要地。結合大國博弈的時代背景,今次交易遠非普通商業行為,而屬大是大非問題,後果可能導致國家利益嚴重受損。綜合最新資訊,本文提出外界普遍關心且須進一步明晰的三大疑問。

長和真的沒有動靜和反應?

近日,從各渠道可見,長和表面上對坊間的熱議「沒有反應」,似是靜觀其變或謀定而後動,但很可能在暗暗「反擊」。今天就有港媒爆料,有本地房地產代理公司陳姓總經理指,長和內部一名聯繫人要求他於3月12日發表專欄文章,內容包括「此次出售是商業決定」「主要買家為意大利航運家族」「投資者(指賣方)應靈活調整投資項目,以降低風險」。

種種跡象表明,長和不是「沒有反應」,而是可能在暗地裏打輿論戰,通過「代筆」試圖為今次交易作合理辯護,同時間接回應關心國家利益的傳媒和社會各界。

今次交易真的是「純商業」?

此事牽連甚廣、備受關注,近期越來越多報道、評論文章也揭露了多個地緣政治左右商業決策的案例。如2018年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迫使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出售美國長灘港碼頭,皆因害怕中國資本控制美國的物流命脈。此外,華為收購美國企業受阻、TikTok在美國受打壓等不同案例,美國也都冠以「國家安全」之名。

近年來,美式霸權之手延伸到經貿領域,傳統「在商言商」理念早已遭到踐踏。今次交易涉及的43個港口遍布全球多個航運要道,若都出售予美資財團,一向激進的特朗普政府很可能會用來針對打壓中國。故此,認為交易「是純商業行為」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看清美式霸權後該怎麼做?

其實,特朗普重掌白宮即揚言要「收回巴拿馬運河」,並誇大其詞稱運河和港口「已全由中國控制」。但偏偏有人不考慮這些前情,說在做生意上「敢問誰有資格教李氏」?筆者換個說法,應該是「敢問誰有資格教李氏做『盡』生意?」縱觀本港商業史,有誰比他賺得更盡?

美國貿易代表署近日舉行聽證會,討論對中國製造船隻進入美港口徵收最高150萬美元(約1166萬港元)「附加服務費」,作為重振美造船業的資金來源。不難想像,若今次港口拋售完成,中國造船、航運、貿易等行業發展乃至「一帶一路」推進都將嚴重受阻。以長和主事者的智慧,斷然不會單純地認為「這只是生意」。

筆者留意到,網上有人替長和說情,指「李氏一向都有捐錢」「都算愛國愛港」云云。但常言道疾風知勁草,在大是大非面前如何抉擇,才是檢驗愛國愛港的硬核標準。無可否認,李氏是精明至極的成功商人,但沒有香港土壤的滋養,沒有國家發展的機遇,長和絕不可能是今日的跨國巨企。

看清美式霸權本質後,在國家利益面前,涉事港企該何去何從?期望有關人士「攝高枕頭」諗清楚。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決策關乎國利 港企要「攝高枕頭」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