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江南
連日來,某知名港企擬拋售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在內的全球43個港口業務續引熱議,面對外間質疑和批評,賣方似乎一直保持沉默。直到3月25日,《南華早報》報道引述本港某地產代理公司陳姓經理稱,他曾應前述港企一位內部人士邀約發表署名文章為交易辯護,強調今次是商業決定、可規避政策風險、主要買家是意大利阿龐特(Aponte)家族而非美資財團貝萊德等。在筆者看來,此等聽起來堂而皇之的理由,實為掩耳盜鈴式強辯,經不起推敲。
細看報道內容,我們需要釐清幾個問題。首先,關於交易與美資關係不大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實際上,今次交易由美國財團參與撮合,前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更投射出美國政府的干預甚至操控。比如,特朗普年初重掌白宮後即揚言要「奪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隨後,美方又放聲要對所有停靠美國港口、懸掛中國國旗或在中國建造的船舶收取額外費用,並敦促盟友採取類似措施;交易消息傳出後,特朗普更稱其為「美國的一次勝利」。凡此種種,都表明這單買賣背後有美方政客和資本的深度介入。「夾硬」將交易同美國撇清關係,不過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至於港口等戰略資產的交易,早已不是純商業行為。正如輿論多次指出「資本雖無國界,但商人有國家」,在大國博弈下,涉事港企的做法顯然背離了國家,與跨國巨企應維護國家利益的公眾期望相去甚遠。而今用「商業決定」來解釋,非但無助平息爭議,反而加劇了外界的不滿。資本市場的反應更是直接:近日該港企的股價因輿論爭議而大幅波動,市場對其未來發展的信心產生動搖。
不僅如此,今次交易的方式亦令外界有所疑慮。照理說,與利益攸關方作必要溝通本是大型交易需奉行的準則,特別是涉及關鍵基礎設施的重大商業決策,企業更應展現出足夠的責任感和透明度。有關港企的主事者作為知名的成功商人,不可能不清楚個中輕重利害。但今次交易他們卻選擇自行悄然推進,未與國家和特區相關部門作前置溝通。不管出於什麼考慮,這種「先斬後奏」的做法都是對國家利益和國家尊嚴的無視。此番搬出「為規避政策風險」的理由實屬牽強,人們也不禁要懷疑其是否另有隱情。
總括而言,試圖通過「代筆強辯」來稀釋爭議,就像把頭埋進沙子假裝無事發生一樣,只會令自己陷入更深的輿論漩渦。涉事港企若想真正挽回惡劣影響,應當重新全面審視今次交易、充分考量國家利益,用實際行動扛起對行業、對時代、對國家的責任擔當。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