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勿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大公報》就長和擬售港口再發評論

對於長江和記公司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一事,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輿論持續升溫。《大公報》今日(26日)就長和擬售港口一事,再發題為《勿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評論,全文如下:

來論|勿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文/唐志明

長和集團計劃「打包」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引起海內外的強烈質疑。但消息公布近一個月後,各界並沒有看到相關企業果斷停止交割,反而看到「陰陽」兩面的操作:一方面拒絕作出任何正面回應,另一方面又在媒體上「請槍」散布各種混淆視聽,甚至別有用心的論調。其實,一時的天真糊塗尚可諒解,若是堅持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後果將十分嚴重。

請「槍手」製造輿論

昨日香港《南華早報》獨家揭露,一間本地房地產代理公司的董事總經理透露,長和內部的一名聯繫人要求他發表一篇文章,為該公司出售港口的理由辯護。最終文章在一個本地網站上刊出,而類似的文章連日來不斷在各大媒體上出現,所兜售的不外乎兩個觀點:一是指交易是商業決定,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最初並未對此表示反對;二是否認美資貝萊德是交易核心,聲稱李家「世交」、意大利人才是主要買家。

顯而易見,這些都是「請槍」混淆視聽的手段,並非負責任的做法。如果真的如此「理直氣壯」,何不直接開誠布公作出解釋?如此迂迴操作,又是懼怕什麼?更何況,上述兩個說法完全與事實不符。

首先,交易絕不可能是普通的「商業決定」。正如大量輿論所指出的那樣,港口運營權不是普通資產,而是關鍵基礎設施,關乎全球航運和貿易。美國過往對於類似的交易曾作出嚴格的限制,荷蘭的阿斯麥、法國的阿爾卡特等等,相關交易都曾被阻斷。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必須審慎、全面考量,身為龍頭企業,掌握如此大規模的基礎設施,豈能沒有責任擔當?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堅定維護國家利益的立場非常清晰,豈會存在所謂的「最初不反對」立場!

其次,交易核心是將關鍵資產交予外國手中。此次交易的買家是貝萊德組成的財團,不論財團名稱如何,其核心都是美資背景。美國當局近來多番威脅要「收回」港口以打壓中國,在此關鍵時刻出現美資財團收購港口,當然不是巧合。在現在的地緣政治下,一旦全球43個港口碼頭落入美資財團,也就等同落入美國當局手中,中國的造船、航運、國際貿易,乃至「一帶一路」發展都將面臨嚴重打擊,國家利益也會受損,還可能造成地緣政治衝擊下的連鎖負面效應。事關國家重大利益,豈能以「世交」為由輕輕帶過!

大企業要算好長遠賬

長和出售港口事件,一不是普通的商業行為,二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引起輿論的強烈關注,這當然值得重視。當前出現的各種質疑甚至批評,更多的是從國家、香港乃至長和集團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的善意忠告,絕非一些人口中所謂的「文革式批鬥」,更非針對某個企業的打壓,不應轉移視線、混淆視聽。

企業逐利無可厚非,不過大企業既要算自己的交易賬,也要算好長遠賬,更要算好國家發展的大賬。美國全方位針對中國,絕非一時一地之策,關鍵防線一旦失守,後患無窮。香港的發展與國家密切相連,國家強盛則商業興盛,國家受困則企業受損。扎根香港的企業,過去從國家發展中獲得豐厚的利益,理當扛起應有的責任。

古語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孟子更有名句:「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希望相關企業切勿作出錯誤的判斷,不要一錯再錯!

更多閱讀:

長和事件持續熱議 「營商不顧國家利益 終究會自毀基石」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勿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大公報》就長和擬售港口再發評論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