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戰略資產豈能「商業大甩賣」?快醒醒吧

文/王林

圍繞長和擬拋售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等43個海外港口予美資財團的風波,折射出資本邏輯與大國博弈的激烈碰撞。某些支持交易者高唱「商業自主」論調,實則是用市場原教旨主義掩蓋戰略短視。

哪國的戰略資產能隨意「大甩賣」?關鍵基礎設施的交易從來不是簡單買賣,美國政府禁止ASML光刻機出口中國、法國收購阿爾卡特海底電纜,這些案例都突顯戰略資產的特殊屬性。巴拿馬運河港口作為全球航運要衝,其經營權關乎國際貿易命脈,絕非普通商業資產可比。將如此重要的戰略資源貼上「純商業行為」的標籤,要麼是天真到漠視地緣政治現實,要麼是刻意迴避國家利益的算計。

輿論場上「干預企業自主」的指責更顯荒謬。今天社會各界以家國大義好心勸誡,正如各國對待戰略資產交易從未放任。若某企業今日能隨意出售戰略港口,他日是否可將高鐵、核電等核心技術拱手讓人?這種有損國家利益的短視行為,將影響國際社會對中國企業的觀感和信心。網絡上那些為交易辯護的聲音,實則是用「自由市場」的幌子消解企業的社會責任。

當美國貿易代表署計劃對中國貨船強徵最高達150萬美元的「附加服務費」,當特朗普政府威逼利誘港企就範,我們若還抱持「在商言商」的幻想,無異於將戰略支點拱手相讓。

不難想像,一旦這類交易成例,引發「示範效應」,越來越多跨國企業效仿拋售關鍵資產,最終將瓦解國家競爭優勢。

美國在處理關鍵資產時的霸權嘴臉早已昭然若揭:迫使中遠海運出售長灘港碼頭,以「國家安全」為由封殺華為、TikTok……這些案例都在證明,華盛頓從不對真正的戰略資產講「商業自由」。

今日某些企業卻幻想用「在商言商」換取美國認可,實則是用自我麻醉替代戰略清醒。港商港企從國家發展中獲益匪淺,更應在合規框架內守護戰略資產。如若感到外部壓力,祖國始終是堅強後盾,切莫讓商業算盤砸碎家國大義。須知,在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沒有旁觀者席位。

相關閱讀:

勿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大公報》就長和擬售港口再發評論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戰略資產豈能「商業大甩賣」?快醒醒吧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