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沛賢
食環署近日公布為轄下45個公眾街市共577個攤檔進行公開競投,以荃灣街市共有多達55個空置攤檔招租成近年新高,空置率約14.86%。房委會轄下商場及街市的空置率一直受關注,不論是商場還是街市均每年以相若比率遞增,今年的街市空置率達至13.32%。街市空置率問題令人關注,也令社會思考未來街市的方向。
隨着疫後消費模式改變,不少市民習慣了即使是食材也在網上購物;周末北上消費,不少街市選擇周末不開檔,市民普遍認為外出用餐性價比更高,令在家煮食而到街市買新鮮食材的需求減少。有些區份如荃灣有其他街市選擇,荃灣街市鄰近有楊屋道街市及香車街街市,其中楊屋道街市比較熱門,導致荃灣街市生意淡薄。另一方面,近年來內地有平價超市進駐,以地舖形式售賣鮮肉、蔬菜及水果等,長者一般對價格比較敏感,如平價超市的價格相宜及地理位置便利等因素,更能吸引他們光顧。
公眾街市的出租率取決於多項因素,包括經濟環境、街市所在地區的人口變化、新發展項目/重建項目的影響、巿民的購物習慣、街上其他店舖的競爭等。食環署也會考慮街市的地理位置和分布情況、設施狀況、經營能力、社區需要和租戶是否有作出翻新或維修的準備,以達至惠及市民大眾。過去政府曾有指引以人口為參考基礎的規劃公眾街市準則,即每55至65戶家庭設有一個公眾街市檔位,或每1萬人設有約40至45個檔位,規劃署在2009年已刪除相關指引,並加入一籃子考慮因素,應按個別情況考慮是否興建新公眾街市,以確保妥善運用公共資源。
雖然全港街市空置率平均近一成半,但不能以平均空置率而判斷,不少長期空置率極高的街市,空置率達五至六成,如銅鑼灣燈籠洲街市、元朗同益街市等,政府應個別評估空置率高企的街市,再作出針對性改善措施。而翻新或改建街市一般需要諮詢區議會、三會及地區持份者。為此,筆者建議政府可考慮放寬街市限制,如香港仔街市在翻新後對租戶有不少限制,如貨品擺放範圍。第二,可把空置率高企的街市改建為政府綜合大樓,下層是街市,上層是康樂設施如室內運動場和圖書館等,增加市民到街市的誘因和便利度。第三,建議政府考慮現有機制更新外判制度,修改一定比例的租戶同意才可決定翻新。最後是提升街市多元化,如吸引有名的攤檔進駐,以及增加各攤檔如菜檔、各類肉檔及乾貨的數目,令市民感覺到有所選擇及可以比較價格,不會因選擇少而放棄到街市的意慾。
面對消費模式轉變與市場競爭加劇,公眾街市的存續確實面臨嚴峻考驗。然而,其作為社區生活樞紐的功能與文化價值仍不可替代。政府在平衡公共資源運用的同時,更需以創新思維重新定位街市角色——不僅是購物場所,更是連結人與人之間的生活空間。透過靈活調整營運模式、提升硬件設施、強化社區互動,配合適當政策支援,街市仍可煥發新生機。未來的街市不應是被淘汰的舊時代產物,而應成為融合傳統與現代、便利與人情味的都市生活新地標。唯有如此,才能讓街市這張「香港生活地圖」繼續繪滿市民的日常點滴,在變革浪潮中穩固根基,持續綻放光芒。
(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屯門社區參與及文化康樂委員會副主席、屯門區議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