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興銀
香港是一座國際化城市,每年都有不少人進出香港。同時,有不少外國人居住在這裏。目前有大約5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在香港讀書、就業、經商等。國際化是香港興旺繁盛的根基,也是香港對於國家的最大貢獻之一。
近日社交平台熱議一個話題,就是俄羅斯模特兒Eva Bogut本月初突然宣布,原定在香港住2年,目前在香港居住1年半,但決定提前回國。她自述2023年移居香港,並全心全意愛上這座城市。她曾在社交平台多次大讚香港是一個理想居住地,不但是現代化城市,而且環境優美、氣候溫和,是一個令人感到安全的地方。
Eva Bogut選擇離開香港,事件本身體現了香港居民有在香港特區境內遷徙的自由,有移居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自由。對於外國人同樣適用。Eva Bogut無論是依法繼續留在香港,還是離開香港,都是她的自由和權利。
Eva Bogut為何選擇離開香港呢?她解釋自己有4大原因選擇放棄留下,主要都和生活成本有關。她提到的第一點原因就是香港的加班文化,令工作與生活難平衡。她直言,香港人是名副其實的工作狂,似乎不介意額外加班(OT),在香港每周工作50小時以上並不少見,如果婉拒上司的OT要求,對方會感到難以置信。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及各地政府的統計數字,在2018年香港的每周平均工作時數為42小時,僅次於新加坡的45小時。國際勞工組織建議打工仔每周工作時數應為40小時;如打工仔每周工時超過48小時,則為「過長」。然而,香港多達三成的打工仔於2018年仍每周工作最少48小時。最新數據顯示,全港僱員每周工作時數中位數,在2024年5月至6月為43.4小時,較前一年同期升0.2小時。男性及女性僱員的每周工作時數中位數則分別為44.3小時及42.0小時。
工時長、壓力大的問題在本港普遍存在,而過勞可能誘發各種疾病,甚至死亡。工聯會早前公布打工仔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八成半受訪者出現過勞症狀,逾半數受訪者的僱傭合約訂明每周工作達45小時或以上,更有7.3%受訪者的合約訂明是每周70小時以上,尚未計算加班時間。有打工仔直言,自己一度連續兩周每日工作達16、17個小時,身心壓力巨大。由此來看,政府應盡快將「過勞死」立法納入保障範圍,以及研究下班後「離線權」,保障僱員享受真正假期。
Eva Bogut提到的第二點原因是,雖然香港的醫療體系確實是世界頂尖,但只有急症服務或重症醫治水平(例如癌症治理或急症手術)較高,尤其是面對一些簡單的健康問題,不僅費用高昂,醫生診斷也很馬虎,不會進行詳細檢查或化驗。她提到,即使患者有醫療保險,也有很多診所不會接收。
她反映的香港醫療問題可謂見仁見智,不過特區政府3月25日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旨在引導市民善用醫療資源、減少浪費濫用,全方位加強對「貧、急、重、危」病人的醫療保障,從而提升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並強化公營醫療系統來應對人口老化、醫療通脹等挑戰。相信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分五年逐步調整,會產生更好的效果,確保公營醫療可持續發展;加上公私營協作,推動問題的解決。
Eva Bogut提到的第三點就是香港的生活水平高。她說,如果不考慮淘寶等廉價電商平台的話,她覺得香港物價貴到沒有道理的地步。香港的生活水平確實相對高,但是不影響香港有很多平價的餐飲或美食,香港亦有很多平靚正的美食或產品可以選擇。而且Eva Bogut也提到了,內地電商平台密集攻港,不僅淘寶可以提供大量廉價商品,Keeta近期亦推無門檻的半價優惠,最多勁省200蚊,優惠力度可謂相當大。與此同時,京東宣布對香港消費者加碼優惠,推出「買貴就賠」服務,覆蓋京東自營全品類商品。京東還向首次下載京東APP的香港新用戶送600元人民幣專屬禮包等福利,另在柴灣增設集團在香港的第五個營運中心,進一步提升香港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談到最後一個原因,Eva Bogut提到香港人本身很有禮貌,但她從未能與本地人成為朋友,因「他們有自己非常封閉的社區,因為每個人都很努力地工作,人們不想出去見朋友、聊天、去某個地方......用手機發短訊或打視像電話更容易。每個人都在打電話。」她形容,在香港,人們都低頭沉浸在手機世界中,猶如「殭屍之地」。這話顯然不符合事實,只要Eva Bogut多出去走一走,無論是在維港海濱、還是行山登高,都能遇到熱情有禮貌的港人;無論是「你行先」「你走先」還是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唔該」「多謝」,都是香港有溫情的地方。
截至去年年底,香港最新人口為753.4萬人,按年增加6400人。香港人口連續三年增長,亦證明了香港對人才的吸引力。新一屆特區政府着力「搶人才、留人才」,自2022年底推出了多項「搶人才」措施,截至2024年9月底,各類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超過38萬宗申請,近24萬宗獲批,已有約16萬名人才攜同家人抵港,相信亦有不少人才來自國外,這亦是香港對人才有吸引力的實證。
不過要注意的是,根據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2025》,香港排名為第88位,遠低於內地及新加坡等亞洲先進經濟體。如何增加市民在香港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亦值得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深入思考,多從小處和細節入手,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感受到:在香港生活亦很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