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煒
過去的三年(2022-2024年)無疑是投資圈公認的艱難歲月,利率的波動、疫情的干擾疊加宏觀經濟的破題,資本市場整體表現低迷,主要股票指數持續調整,多數基金業績表現不振,2022年全球近80%基金虧損。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帶領的投資管理團隊取得了連續三年的正收益(2022年23.3%,2023年45.5%,2024年64%),三年累計總收益率近兩倍的成績。

3月20日,香港中資基金業協會聯袂彭博(Bloomberg)舉行頒獎禮,正式宣布「2024年離岸中資基金大獎」獲獎名單,這是一個久負盛名、含金量十足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獎項。此次是第10屆評選,報審的產品近千隻,規模達1200億美元,筆者團隊管理的基金繼去年獲獎後再次奪得股票年度最佳回報獎(第一名),摘取了這顆香港中資基金管理業皇冠上的明珠。而且,我們還獲得了2022-2024年三年期最佳回報獎(第一名)。去年獲獎後的感想發表在了欄目文章(一個基金經理的夢想),主要分享了追求夢想的心路歷程,本期想和大家聊聊這幾年引領我們投資的基本理念。

投資,包括投出資金和投入資本市場兩個環節,是一個參與社會財富分配過程的活動。我們每個人都在參與整個社會財富分配的過程,多數情況下是通過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日常的實體經濟活動,包括開辦企業、製造商品、提供服務或者各種類型的工作分配到社會財富。當分配到的財富形成儲蓄後,如果沒有通過投資繼續參與這個過程,則長期而言購買力將被侵蝕。因此,投資對個人的意義,就是保證自己儲蓄的長期購買力,我們平常說的「保值增值」中的「保值」,並不是說只是保證本金不損失,而是保持購買力。
在這個大前提下,投資的具體手段有三種:(1)購買生息類資產;(2)購買貨幣類資產;(3)套利博弈。生息類資產,就是能夠不斷創造收益和利潤的資產,最典型的就是企業,衍生出的票據資產主要包括股票、債券等,出租型房地產兼具生息類資產和貨幣類資產的特點。從長期而言,債券是無法保持購買力的,最有可能保持購買力的投資資產是優質公司的股票。所謂優質公司,通俗而言就是能夠賺錢的公司,最好能夠長期持續賺錢。所以,投資股票,首先明確一個基本點,要買賺錢公司的股票。有些虧錢公司值得投資,是因為短期的虧損是為了換取長期的賺錢,如早年的互聯網和電商股份。
如果明知道一家公司會持續虧損還繼續投入,那就是另一個手段,即套利博弈。不少上市前隱含保底條款的投資,其實是一種套利,投資人對企業的盈利前景並沒有充足的信心才會要求保底,投資收益更多的是着眼上市後的溢價,而不是企業的盈利分享。從資本市場獲利的角度講,這種套利博弈方法無可厚非,但對投資金額和持有期限的設定肯定是少於短於盈利企業投資的。
一家公司要能夠大概率地長期持續賺錢,首先要選好行業,什麼樣的行業呢?可能有些朋友會定義為需求不斷增長,供不應求的行業,但筆者想加一個前提:最有利於國家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行業。有些行業符合需求標準,但反映的是人性的不良嗜好,不應該進行投資鼓勵,這也是新時代的ESG標準。投資於最有利於國家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行業和公司,才是「投資」這個行業應有的社會意義。最符合綜合標準的行業,就是科技行業,也只有科技行業的公司能夠享受充分的股份溢價。
接着是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即俗稱的「護城河」,能夠使企業長期保持盈利能力。「護城河」也決定了企業的生命周期和估值。傳統的絕對估值法:貼現現金流法中的「永續現金流」是個偽概念,現實中絕大多數企業的生命周期是有限而不是永續的。企業生命周期過於依賴某個關鍵人物(KOL)的必須有估值折讓才宜投資。教科書式的投資方法會做很多財務模型進行預測,但最核心的是創始人、管理層的綜合素質,因為只要創始人、管理層靠譜了,公司文化健康,他們會比我們投資人更操心公司的發展。還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創始人、管理層要重視股東權益。有些企業關鍵人物重視客戶體驗,重視粉絲感受,也重視員工福利,攢下了良好的口碑,但是就是不重視股東權益,賺了錢不派息不回購不增持,甚至還要趁高位抽水(配股集資)。這時候參與其中的投資人至少心理應該清楚,自己的投資收益只是來源於博弈。
在具體的投資實踐中,尤其是針對科技公司的投資,有些朋友認為社會科學出身的投資人會有短板,這個推斷並不全面。投資甚至金融的生態圈就是建基於互相信任,券商投行的保薦人、分析師要信任審計師的審計結果,因為只有他們才有權力細化到審核單據,而投資人的投資判斷有相當程度也可以信任券商投行的研究成果。也正因為如此,投資圈服務機構的品牌、名氣就相當重要,因為是信任的背書和保證,一旦破壞(如審計師行配合財務造假)會遺臭甚至影響其同行。同理,只要團隊中有自然科學專業成員貢獻智慧,投資決策就可以考慮全面。
成績代表過去,未來繼續可期。筆者和團隊成員會繼續保持求真務實,持續學習,追求卓越的心態,以嚴謹扎實的研究面對每一個投資決策,從專業負責的角度促進行業和企業的發展,為本港、大灣區和國家的科技、金融產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