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今日(28日)起,一連三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對公眾開放。隨着數碼技術深度融入藝術創作,本屆Art Basel香港展會中有不少用數碼技術製作和展示的藝術作品亮相,比如香港藝術家麥影彤二(Mak2)、英籍藝術家艾瑪·韋伯斯特(Emma Webster)和中國當代藝術家苗穎等融合數字與傳統媒介的作品。特別的是,今年「藝聚空間」的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專門設置了名為「交匯」(Charge)的數字藝術展廳走廊,可以看見喬恩·拉夫曼(Jon Rafman)、王業豐、艾莉森·阮(Alison Nguyen)和陸揚等藝術家全新、大型的裝置作品。

艾莉克西·格拉斯—坎托爾表示:「『交匯』這一概念深深吸引了我,它不僅象徵着能量,更蘊含着動力。」他認為這些藝術家對技術的運用都經過深思熟慮,他們選擇使用技術並非為了迎合潮流,而是一種創作的技術,「目前,數碼技術已是藝術家創作和構思中不可或缺且無形的組成部分。我們期待看到藝術家們如何拓展數碼技術的邊界,這些創作將引領我們在思考、行動、工作、娛樂和連接世界的方式上,更深層次地融合數碼技術。」
在「交匯」展廳走廊,喬恩·拉夫曼的裝置作品《Signal Rot》重新構想了人工智能時代的電視媒介,他用AI技術生成音樂視頻、動畫和實驗性內容,重新闡述MTV黃金時代;Silverlens畫廊展出了美國藝術家James Clar的作品《Cloud Seed (Rain Window)》,該作品在4K屏幕上播放生成式視頻,宛如一扇通向模擬戶外空間的窗戶,觀眾可以在屏幕中看到自己的倒影,而熒幕中滾動的雨滴則在表面匯聚、滑落,營造出自然與虛擬交錯的視覺體驗,讓觀眾沉浸於雨霧交融的虛擬景象之中,引發人們關注自身對環境的影響與掌控。

陸平原融合數字與傳統媒介
沒頂畫廊主理人Vigy介紹陸平原的拼貼作品《上上籤——石聖夜舞》,在上上籤系列中,這位中國藝術家將人工智能視為一種新的信仰系統,持續與其對話,如同向神諭求索理想答案。具體而言,陸平原輸入指令,讓人工智能生成全新的深化任務,再以中國傳統技藝將其呈現,從而在古代信仰體系與未來可能的神話之間搭建一座橋樑。

Vigy表示:「陸平原在創作之初撰寫多則藝術相關小故事,並將故事持續餵給多種AI工具。他不僅把自己創作的小故事輸入其中,並對AI進行深入追問、與之持續交流,與此同時,他還把自己手工剪紙的圖案掃描到AI系統,再根據這些內容生成新的圖形。而在AI生出我們所看到的最終版本之前,已經生成了至少一百多個圖案,在這些圖形的鋪墊下,最後他決定用中國剪紙和拼貼的傳統方式來呈現。」

現在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都用AI進行創作,AI和藝術家之間會是一種怎樣的關係?Vigy表示:「首先我認為不是替代關係,AI絕對不可能替代藝術家,因為藝術是有創作力和情感的,而這恰恰是科技手段所無法擁有的。我認為兩者之間是互補關係,藝術家運用這些現有的科技的技術手段來幫助自己創作作品。」她認為,目前將AI運用在創作中所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藝術家只能使用這些現成的已經被大量使用的軟件,因為藝術家不是軟件工程師,他們無法自己開發出適合自己且自己絕對滿意的創作軟件,因此不能從源頭上解決創作的問題,只能使用現成的軟件不斷進行調整磨合,最終生成自己想要的內容。因此,她認為AI在創作中目前還只是被「使用」,而沒有到「共同創作」和「參與」的階段。
另外,Vigy提到:「我認為目前中國藝術家對AI的使用還是比較多的,包括創作上直接應用,還有在收集資料、思考及整理創作邏輯的過程中都會使用AI。AI作為一種工具運用在藝術創作的前景一定是越來越普及的。就比如在智能手機出現前,我們都是用相機拍照,但現在隨手拿手機就可以拍,科技的發展將會慢慢影響生活的每一步,也會慢慢影響藝術創作的每一步。」她認為,目前市場對AI的接受度很高。
德薩畫廊本次於「藝聚空間」展區呈現藝術家陸揚的《獨生獨死—創造者》裝置。作品由盲盒、LED牆、可彎曲LED顯示膜、LED卷軸屏、布料等組成,將藝術家虛擬和藝術的化身——DOKU定位為主角、一個挑釁者。
畫廊總監李曉藝表示,《獨生獨死—創造者》延續了藝術家2020年為「獨生獨死」項目創作的數字角色。而本次展覽更着重以快閃零售及盲盒形式售賣NFT(非同質化代幣)。每個盲盒5,500港元,共有108個。訪客買下後,NFT便會即時在屏幕上播放。藝術家也在藉此反映當前藝術市場分銷方式的改變,「包括傳達大家對盲盒的看法及購入是如何和藝術市場結合的。」李曉藝指出,許多人都會好奇盲盒的內容,但藝術家也是希望人們在買下後再解開這個「謎底」。「其實盲盒經濟也是在驅使人們的消費慾望。」
畫廊本次也展出了本地觀念藝術家麥影彤二的三聯畫「Home Sweet Home Backyard」,每一聯都由不同人所繪,屬五年前開始的「Home Sweet Home」系列。畫廊本次也配合設置了一個挖金電子遊戲,「大家參與越多,就越會提升畫作的價值。就很像現在的社交媒體,大家不停地點讚、轉發,像是上癮一般的行為,最終受益的其實都是藝術家或開發者。」
(來源:香港文匯報 記者 丁寧、雨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