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專訪|王濛莎:我想畫不一樣的中國水墨畫

王濛莎。(點新聞記者子言攝)

【點新聞報道】在當代水墨畫的領域中,王濛莎以其「夢境般的叛逆」獨樹一幟。她筆下的世界,蝴蝶大於人、石頭超越常理,色彩絢爛卻暗藏哲思。師承傳統卻不拘泥於古法,這位來自無錫的藝術家,以散點透視打破物理規律,用稚拙線條演繹心靈意象,更將禪宗哲學與現代審美熔於一爐。從長卷《五月寅日》的流動猛虎,到被劍橋收藏的《醉花間》之憂傷女子,她的作品既是對傳統水墨的顛覆,亦是對當代精神的回應。

王濛莎人如其畫,既有天馬行空般的天真爛漫,又有俠女的豪爽氣質。在不同時期的畫作中能感受到她的斑斕和不羈,「肉體是靈魂的監獄」,藝術作品帶她衝破了某種枷鎖,一直在尋找的路上。本次專訪中,王濛莎暢談創作背後的「不守規矩」——「畫品即人品,我選擇不成長,因為世界本該更純粹。」

王濛莎作品——《瑯軒》230x105cm 紙本設色 2019

散點透視與稚拙美學——打破現實的「夢境法則」

點新聞:您在西方學過電影、中國學過動畫,這種多重背景的經歷給創作的直接影響是什麼?

王濛莎:我深感,接觸不同媒介,使我得以突破對傳統繪畫的固有認知。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動畫裏一幀一幀的節奏感,都讓我意識到:繪畫並非靜止不動的藝術形式。這些經驗讓我更直觀地體會到作品本身蘊含的蓬勃活力。在我的繪畫作品中,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流動感。以《五月寅日》為例,畫中所有的老虎、鳥獸似乎都在流動,充滿生機。因此,我期望我的作品不局限於敘事功能,而是着重展現點、線、面本體組合所產生的藝術魅力。簡而言之,即便作品呈現在一張平面紙張上,我也希望觀者能從中感受到更豐富、更立體的內涵。

點新聞:「靈魂衝破了肉體監獄」,在您的作品裏經常能感覺到一種平行宇宙,這種自由無他的感覺是從什麼時候有的?

王濛莎。(點新聞記者子言攝)

王濛莎:我特別鍾愛你剛才提到的「靈魂的監獄」這個表述,它實際上指的便是我們的肉體。但凡肉身凡胎之人,終究無法抵達真理的彼岸,只能不斷靠近它。若要我擇取終極目標,我所追求的並非藝術上的功成名就,而是生理上的圓融自洽——我篤信人與自然、宇宙渾然一體。正如中國禪宗所言的「空性」,當人拋卻執念,便能與宇宙的波動、頻率契合無間,此時人便融入自然,能感知到更為廣大的宇宙。我時常陷入思索,畢竟沒有一種人生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會經歷挫折,也會收穫快樂。對我而言,繪畫就是一場修行。在安靜的工作室中,我雖無力主宰世界,亦無法掌控無常,但我能全權主宰畫筆之下的世界,這已給予了我莫大的滿足。

傳統筆墨的當代突圍——從黑白梅竹到五彩狂想

點新聞:接下來詳聊兩幅作品的具體創作,第一幅是長卷作品《五月寅日》在2018年12月北京榮寶拍賣的紀錄超過百萬,作品長10米,能否為大家介紹中國畫的長卷形式?畫中有很多老虎,能否介紹作品的創作故事。

王濛莎作品——《五月寅日》紙本設色173x950cm 2018

王濛莎:繪製這幅長卷時,我起初繪了一幅僅一米長的小草稿。正式創作時,我一氣呵成,用十張紙拼接。繪畫時,我心中對每個色塊、位置都了如指掌。完成拼接後,就找了家工廠處理,隨後在上面加工、補繪,這可是個體力活。

此畫以大寫意筆法繪就眾多老虎,畫風暢快淋漓。我始終認為,一件上乘之作,即便外在柔美,內裏都應蘊含張力。《五月寅日》展現出速度感、宇宙感,甚至帶有音樂性節奏。我鍾愛德彪西、蕭邦的古典音樂,從其旋律中能感知生命自然的流淌。在我眼中,我的作品更似古典音樂,而非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更迭迅速,真正的經典則是永恒的,就像如今我們依舊在品味蕭邦和德彪西的作品,絲毫不覺過時。

談及長卷,中國長卷與「移步換景」異曲同工。觀看長卷並非讓人一眼覽盡全貌,而是要徐徐展開,伏案細賞,逐個品味局部,直至看完最後一幅。這種觀看方式不同於如今白立方空間所追求的「先入為主」式的視覺衝擊。中國長卷更強調耐心與細膩,它不僅是一種精神引導,更帶有修行般的體驗,充滿厚重的儀式感。

這幅長卷我也有所突破,比如將其懸掛於白立方空間時,觀眾既可從左往右賞析,也能從右往左品味。從遠處觀看,內心不禁為之澎湃,畫中的老虎、貓、獅子、花鳥蟲魚等動物,似乎都處於流動之中。由於畫作尺幅巨大,我作畫時的筆觸本身便帶有移動感。所以整幅畫給人以顫動之感,畫中的猛虎好似即將躍出宣紙。這對我而言,既是一次挑戰,也是傳統與當下觀看方式的巧妙融合。

點新聞:作品《醉花間》被劍橋大學永久陳列收藏,畫中的女子有一種淡淡的憂傷,但是畫的顏色又是很明亮的感覺。您認為劍橋大學收藏這幅作品的主觀意願是什麼?

王濛莎作品——《醉花間》紙本設色69.5x79.5cm 2016

王濛莎:如今的我已不再是十八歲的小姑娘,有時會萌生出以更豪放之筆作畫的想法,渴望更直接地抒發內心的情感。我已告別那種顧影自憐的心境,變得更加成熟,像是從一個小女孩成長起來了,我不再掩飾感情,也不怕張力太大,同時也更樂於迎接各種挑戰。

點新聞:這次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您帶來了哪些作品?其中是否有特別想讓觀眾關注的細節或主題?

王濛莎:這次我帶了《花影》和《淡月》這兩幅作品。它們筆墨比較寫意且大氣,都是我一氣呵成完成的。這兩幅作品,乍看之下表現手法頗顯粗獷,實則內蘊層次豐富。今年或去年底開始,我的創作給人的感覺應該是更奔放了,我期望觀眾能夠細細品味,從中讀出這些深層次的情感與意境。

王濛莎作品——《花影》紙本設色108x107cm 2023
王濛莎作品——《淡月》紙本設色118x74cm 2023

藝術的「破圈」哲學——從畫廊到雨傘 從宣紙到瓷器

點新聞:您曾在2023年通過香港電車推廣「水墨藝博」,這次重回香港參與巴塞爾,有沒有新的感受或城市靈感?

王濛莎:我最喜歡香港的美食了,這幾天有幾個朋友請我吃飯,我覺得人生巔峰就快到了。除了吃以外,香港對我來說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城市。我現在在北京和無錫都有工作室,大部分時間在北京,北京固然充滿活力,但香港的活力猶如濕潤的空氣,更有一番韻味。香港的色彩絢麗多彩,和我的畫很相似,所以我覺得這裏和我更契合。

每次來香港我都很開心。我跟朋友說,要多來,甚至想以後在這裏安家。第一天來的時候,看到海景,我整個人都沉浸其中,周圍人說什麼都聽不見,完全陶醉在自己的思考裏。我覺得這裏的氣質和我的性格很相符。

雖然這裏的樹木可能沒有江南那麼多,但這裏整體的節奏、人們的思想碰撞,以及城市的密集感,都讓我感覺這裏有更多機遇。

我真的很喜歡這裏。

王濛莎作品:電車在屈地街電車總站 網絡圖
王濛莎。 (點新聞記者子言攝)

點新聞:您曾與觀夏、珀萊雅、Rodeo Art等品牌展開合作,把作品延伸到產品設計、文創、展演等維度。您怎麼看待藝術的「公共性」或「生活化」?

王濛莎:我認為,藝術不應僅是懸掛在畫廊中令人仰視、遙不可及的存在。如今,很多年輕人,尤其是00後,他們熱愛藝術,卻未必有能力購買藝術原作。那麼,藝術能否變得更為大眾化、普及化呢?

我一直覺得藝術應該服務生活。它源於生活,所以也應該回歸生活。藝術不僅限於展覽廳和畫廊的空間,更應在日常生活中與人們相邂逅、相交流。就像我們此前與觀夏合作推出的團扇、與一條生活館合作的繡品,以及與珀萊雅合作的限量雨傘,都是在朝着這個方向努力。

我並不抗拒與優秀的品牌方合作,反而覺得這是極佳的機會。而且每次合作完成後,品牌方贈送給我的成品,我都愛不釋手,有些甚至被我精心珍藏。當藝術以可使用、可觸及的形式融入生活,人們便會真切地感受到它不再遙遠,而是近在咫尺。

【王濛莎×觀夏】 「中國甜」第一枝香:蘇州甜

點新聞:您是否有計劃嘗試跨媒介作品,如動畫影像、數字藝術,甚至NFT等形式?

王濛莎:確實有此打算。今年年底,我計劃前往景德鎮。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的藝術風格若融入瓷器創作,定能碰撞出奇妙火花。此前日程安排緊湊,年底正好有段空檔,我希望能在景德鎮工作室全身心投入這次創作。我將親自挑選這批瓷器的造型,甚至自己動手塑形,而非直接使用現成器皿。我打算採用釉下彩,選用蛋粉色、蛋黃色等柔和的馬卡龍色調,繪就美輪美奐的瓷器作品。我對這次創作充滿期待,相信能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從無錫到北京,從劍橋到巴塞爾,王濛莎始終以「赤子之心」在傳統與當代的夾縫中開闢夢境。或許正如其筆下女子——背影雖憂,卻蘊含無盡生機;色彩雖狂,終歸指向純粹。當水墨衝破肉身監獄,誰說傳統不能是未來最激進的註腳?

(點新聞記者:張安寧/採訪 子言/拍攝 邱詩雨、施思/整理)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專訪|王濛莎:我想畫不一樣的中國水墨畫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