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湃豐
本月,長和集團擬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財團拋售全球43個港口的交易,引發軒然大波。國家對此高度重視,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今日(28日)表態將依法審查。另有消息指,下周長和將不會簽訂任何協議。究其原因,在於其觸及了國家安全與核心利益的底線。
今次風波的關鍵在於交易所涉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的戰略價值不容低估。據公開資料,涉事港企旗下位於巴拿馬的巴爾博亞港與克里斯托瓦爾港,2023年服務了該運河39%的集裝箱貨船,當中中國貨輪年通行量高達1.2萬次,佔中國對拉美貿易貨運量的62%。這些港口不僅是「一帶一路」在西半球的關鍵樞紐,更掌握中國21%的跨洋貿易通道。一旦控制權易主,美方可透過加徵停靠費、限制貨流等手段,對中國航運實施「精準打擊」,直接威脅價值逾7000億美元的貿易安全。
面對此等國家經濟安全隱患,中國政府展現高度戰略警覺。在筆者看來,今次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審查不僅是對單一交易的把關,更是全球化退潮下「戰略安全邊界」的重新劃定——任何涉及關鍵基礎設施的跨國資本流動,必須通過國家利益的「紅線測試」。值得肯定的是,審查行動不同於簡單叫停,而是透過法律框架引導企業合規,既守住安全底線,也為國際商業規則樹立中國範式,展現「法治為本、預防為先」的治理智慧。
目前來看,有關港企若強推交易,可能被法律追責甚或遭到中資企業的聯合抵制;若終止協議,則需承擔買方索賠與股價波動的風險。然而,從交易曝光之初,社會輿論已多次警示「商業利益不得凌駕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但賣方仍執意推進,終致困局難解。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跨國企業的「中立」幻象早已破滅。當美國以經濟脅迫打壓TikTok、圍堵華為時,企業的商業選擇便難與地緣政治「絕緣」。涉事港企據報近年已從內地撤資超2500億港元,今次更在敏感時點擬拋售戰略資產,亦難怪被輿論強烈質疑。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直言「商人應有祖國」,正是對這種「經濟機會主義」的當頭棒喝。
對長和而言,及時止損的出路顯而易見:其一,可引入中資企業拆分收購,既緩解現金流壓力,又有助保障國家利益和戰略安全;其二,應主動配合審查,重新評估資產估值與交易架構。據悉,已有中資企業表露參與收購的意願,長和實無須「一條路走到黑」。
歷史反覆證明,選擇背離國家的企業終將被時代拋棄。涉事港企若繼續無視「飲水思源」的倫理底線,恐將淪為全球化退潮中的負面教材。
今次暫緩交易,可稱是世界百年變局下維護經濟安全的標誌性事件。它昭示一個真理:在數據主權與供應鏈安全已成「新戰場」的當下,任何重大商業決策都必須置於國家利益的全景視野下審視。各大跨國企業都應以此事為鑒,在「商業理性」與「國家大義」間找到平衡點。唯有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方能在時代浪潮中錨定未來。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