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及郵儲銀行於3月30日同步發布定向增發預案,擬通過財政部及多家央企戰略投資合計募集超5200億元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消息推動內銀股昨日(3月31日)逆勢走強。東亞銀行財富管理處投資策略師吳永強,該消息對內銀股的影響已經反映在行情中,未來短期走勢或仍跟隨大市步伐。
方案符合預期 資本注入有利銀行行業穩健性
早在去年9月,國新辦已提出國有大行「一行一策」補充資本規劃。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5000億元特別國債安排。申萬宏源銀行研究團隊首席分析師鄭慶明表示,注資方案契合政策預期,市場亦對此早有預判。此次實際注資規模達5200億元(含央企參與部分),且資金落地將在年度分紅後執行,節奏安排亦與監管導向高度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本輪注資與過往存在顯著差異。鄭慶明進一步指出,此前注資多伴隨風險資產剝離或信貸擴張周期,而當前低息環境下,銀行業的內生資本積累能力被削弱,亟需外部資本注入以維持資產負債表穩健性。鄭慶明強調,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依賴於資本充足水平,此次注資正是對這一邏輯的精準響應。
溢價配股提振投資者信心
受注資消息影響,內銀股昨日逆勢走強。東亞銀行財富管理處投資策略師吳永強向記者表示,注資方案的溢價安排成為市場重要信心來源。
注資方案落實後,市場反應偏向正面。一方面,是因為存在溢價配股。此次向財政部和央企發行的股份價格,相比四家銀行上周五A股收盤價有9%到22%的溢價,與H股相比溢價幅度更高,達到34%到48%左右。溢價配股令市場相對樂觀。另一方面,儘管注資後每股盈利可能被攤薄,但建行、中行攤薄效應較低,交行及郵儲銀行影響相對顯著,整體仍屬可控範圍。
吳永強進一步指出,當前內銀股股息率(預計約5%)顯著高於內地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約1.8%-1.9%),息差優勢突出。即便考慮攤薄效應,內銀股仍能提供穩定收益,對追求安全邊際的投資者具有吸引力。
資本補充助推經濟增長 有望形成良性循環
除了受消息提振,內銀股的表現亦或與資金動向有關。吳永強提到,可能有部分資金從波動較大的資產轉向安全性較高、股東回報率較好的標的,而內銀股的高股息率和穩定性成為支撐股價的因素。不過,注資消息對內銀股股價的短期影響相信已經反映在近日行情中,未來短期走勢較大可能會跟隨大市步伐。
當前,銀行盈利能力在低息背景下承壓。穆迪評級副總裁、高級信用評級主任諸蜀寧表示,此輪注資將有效增強資本實力,為信貸擴張提供支撐。財政部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注資,不僅優化資本結構,亦釋放了政策面支持銀行穩健運營的積極信號。
然而,諸蜀寧提醒投資者,需持續關注注資後資產質量與風險加權資產增速的匹配情況,確保資本利用效率最大化。
鄭慶明提到,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提高後,大行可釋放更多信貸資源支持重點領域,形成「資本補充-信貸擴張-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
(點新聞記者章芸菲、倪巍晨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