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久慧
日前,筆者到紅磚百年古建築英皇書院參加開放日,校內學術氣氛濃厚,學生們純朴好學,令筆者留下深刻印象。
英皇書院是本港首屈一指的官立傳統男校,雖為半山名校,但因官校性質,網羅來自全港各地的跨區學生精英,遠至新界的學生亦可入讀,生源多元,兼容性大,海納百川。

這座與香港大學隔道相望的古蹟校舍,前身是1857年開辦的西角官學堂及1879年興辦的西營盤官學堂,至1926年創立英皇書院,已歷九十九載寒暑,為香港作育無數英才,人才濟濟,在各行各業服務市民,歷年均有不少英皇學生考入港大醫科懸壺濟世。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典雅的噴水池庭園中,筆者見到名聞遐邇的「英皇校樹」無花果樹,據畢業37年的校友Mike分享,這棵是前年新栽種的,而前任校樹屹立逾一個甲子,最終不敵病害及惡劣天氣的夾擊而倒下。但無花果朴實無華的優秀特質一直鼓勵着「Fig Boys」,讓「英皇仔」堅持腳踏實地謙虛做實事,如校訓「慎思篤行」一樣謹慎低調不花巧。
無花無言,下自成蹊。據英皇校史所載,英皇書院的校刊於1965年正式更名為《The Fig Tree》,創刊首頁有云:「按無花果,吾華吳、楚、閩、越皆有之。花單性,淡紅。臆度者,以無花而果,詫為奇特。今以名校刊,殆寓意勗勉,象徵吾校多穎異少年,異日學業成熟,造福人群乎。」



無論是當日與同學們的互動,或是參觀卷帙浩繁、藏書汗牛充棟的英皇圖書館,細閱匯集優秀學生作品的《英泉》,都可一窺「英皇仔」沉實謙遜的一面。《英泉》有兩段感言值得分享,第一段來自3A班的陸同學,他看完《我不過是個醫生——鍾南山傳》後,不禁寫出這段話:「鍾教授堅守初心,沒有因聲望日增、榮譽加身而頤指氣使,自以為是,反而堅持初心,親力親為,堅信科學,為管控疫情和救治病人盡心盡力。」
另一段來自3C班的李同學,他的《劍擊成就了我——奧運冠軍張家朗》閱讀報告,寫了一段充滿哲理的話:「從張家朗的故事中,我學到了做事不可輕言放棄,更不要妄自菲薄,要持久以恒,努力不懈,如他一樣沉着應戰,堅毅不屈。」


「英皇仔」的品學兼優離不開師長們的循循善誘,敦敦教誨。當日英皇與瑪利諾修院中學部舉行辯論友誼賽,現場座無虛席,同學們唇槍舌戰,精彩非凡。老師所擬辯題亦屬熱門社會話題,足見該校治學開明,給予學生自由思考及討論的空間。
現時北都建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辦好北都教育,搞好北都醫療,絕對能大大增加市民遷入北都的原動力。除了興辦北都大學城,未來亦可廣邀傳統官立名校到北都設分校,將百年傳承的學校文化及教學經驗帶到北都,令更多莘莘學子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