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凱榮
「長和」二字,在香港商界乃至整個華人社會都是無人不曉,充滿傳奇色彩,其創辦人李嘉誠,多年來憑藉其敏銳的商業觸覺及視野,締造了其家族在商業上的成功,成為不少人心目中的企業家典範。
然而,近日一宗「長和」擬出售港口給美國財團的新聞,引起了社會間的熱烈討論,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市民紛紛對這宗交易投以疑問:在這個國際地緣政治敏感的關鍵時刻,這些港口真的非賣不可嗎?尤其是當中涉及到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營運權益,不禁讓人想起特朗普在2025年初對着記者語帶威脅地提到:不排除武力拿下巴拿馬運河!考慮到這次交易涉及到由美國貝萊德集團牽頭的財團,如此明顯的政治意味,更加讓每一位華人對這次交易充滿了懷疑。
一些媒體在報道這宗交易時,會刻意提及「在商言商」的論調,但筆者思前想後,實在難以說服自己這是一宗單純的商業交易,背後涉及的大國博弈關係以及關乎我們國家的整體利益,怎能簡單以一句「在商言商」帶過?就以當中最受爭議的巴拿馬運河作討論,其貫通太平洋與大西洋,據相關資料顯示,全球6%的海上貿易需經它完成,當中美國每年有約40%的船隻需要通過,另外還有來自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船隻也需途經此運河進行貿易。如此重要的運河,假若其運營權利落到美國財團的手上,考慮到美國近年對我國經濟發展上的大力打壓,後果是可想而知。
筆者在這裏想與各位分享幾宗著名的國家利益面前絕無「在商言商」的例子,引發各位的思考。第一個例子是荷蘭光刻機企業阿斯麥在美國自2019年起的持續施壓下,停止出售先進光刻機給中國,企圖藉此阻礙中國在芯片方面的發展。當年這引起我們國家的強烈不滿,可想而知,阿斯麥公司在這宗禁令下損失了多少與中國交易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難道這就是「在商言商」的做法嗎?另一個例子同樣與中美角力有關,2018年,美國以「違反了美國對伊朗的出口禁令」為理由,宣布禁止美國企業向中國的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公司銷售零件,外界估計這次禁令造成中興通訊經濟損失達200億人民幣。事實上,這把雙刃劍同樣作用在美國企業身上,失去了來自中興通訊的訂單,成百上千的美國關聯企業同樣大受打擊,市民失去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難道這又是「在商言商」的做法嗎?
因此,筆者始終期望這宗對國家利益影響極深的交易,能夠得到相關港企的懸崖勒馬,不要讓眼前的短期利益,蒙蔽了雙眼,出賣了國家尊嚴。事實上,李嘉誠先生對國家的情懷無庸置疑,他曾投入數以億計的資金支持我國多間知名大學的教育事業,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汕頭大學以及香港的多所大學等等,另外還捐款支持了我國不同城市的醫療體系,更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9年新冠疫情等捐款最多的其中一位華人慈善家。
筆者相信,中國人的智慧與格局,絕對能夠在當下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帶領我們民族走出一條和平、團結且光明的正道。不管是跨國大企業,還是每一個在香港社會默默耕耘的中小企業,都應知道國家與企業的命運緊緊相連。筆者認為,將國家利益的考慮,放在企業的每一步決策中,才是一個企業家應有的格局與智慧。
(作者為東區區議員、全國青聯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