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成知
上月以來,香港長和集團擬以228億美元向貝萊德財團出售43個港口資產的交易,引發廣泛關注。這一被美方稱為「重大勝利」的交易,表面上是商業行為,實則觸及國家安全與地緣政治的敏感神經。對此,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啟動反壟斷審查,既是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必要舉措,更是對「一國兩制」原則的堅定捍衛。
在全球化時代,關鍵基礎設施交易從來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美國《休曼反壟斷法案》、歐盟《歐洲共同體競爭法》均明確賦予政府干預外資併購的權力。美國2023年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中企收購芯片公司,去年又試圖強制剝離TikTok在美業務,充分暴露其雙重標準。今次長和交易涉及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該運河承載全球6%的海運貿易,中國商船貨運量佔比達21%。若控制權落入美方之手,美國完全可能效仿其在蘇伊士運河的做法,透過加徵「政治附加費」、限制通航等手段遏制中國航運業,甚至威脅全球供應鏈穩定。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啟動反壟斷審查,正是以法治手段回應美國的「長臂管轄」。正如有政法界人士指出,港口涉及國家安全與戰略利益,審查合情合理合法。相關做法不僅符合國際慣例,更彰顯「大義面前無小事」的底線思維——任何資本都不能以「商業自由」為藉口,損害國家核心利益。
作為扎根香港的跨國企業,長和的發展始終得益於國家改革開放的紅利。然而,此番其不僅未與內地或特區有關方面作前置溝通,反以「在商言商」為由試圖將港口經營權售予美資財團。如此見利忘義,本質上是對「一國兩制」原則的背棄。
行會召集人葉劉淑儀指出,國家安全是「一國兩制」的基石,若香港不能維護國家安全,所謂「高度自治」將失去保障。一旦巴拿馬運河等戰略要地被美國「政治化」,香港的「內聯外通」功能將大打折扣,國際競爭力亦將受損。涉事港企若執意推進交易,不僅愧對國家支持,更將淪為外部勢力遏制中國的工具。
筆者留意到,有個人士拋出今次審查「影響商業自由」「嚇走外資」等論調,實為混淆視聽。近期,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博鰲亞洲論壇等國際盛會接連舉辦,40餘名外企高管與我國領導人深入交流;「裕澤香江」高峰論壇等活動吸引全球名企高管聚焦香港。這些事實充分表明,外資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並未動搖,反而持續看好中國發展前景。
與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濫用制裁手段形成鮮明對比,中國的審查程序公開透明,始終以維護公平競爭和全球供應鏈穩定為目標。中國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既保護外資合法權益,也堅決反對任何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這種「有原則的開放」,恰恰是對國際規則的尊重,亦有助維護全球經濟治理公平性。
在大國博弈加劇背景下,今次交易已超越商業範疇,成為檢驗企業國家大局觀的試金石。華為堅韌應對美方壓力,已經為中國企業樹立了標桿。而長和若能迷途知返,以國家利益為重,仍有望成為維護「一國兩制」的愛國愛港企業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