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應對無賴關稅 中國有危有機

文/馬思科

美國時間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實施被稱為「解放日」的全面對等關稅政策,全球貿易面臨新增10%到49%不等的稅率衝擊。此舉不僅加劇中美貿易的緊張局勢,更將全球經濟推入新一輪不確定性漩渦。由於新關稅措施在美股收市後推出,道指期貨一度由收盤升595點倒插315點,急跌870點。面對這一被外界稱為「無賴關稅」的極限施壓,中國需冷靜審視風險與機遇,制定多維度戰略。

「逆差」緣來有因

根據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1960年代提出的經濟理論:「當一個國家企圖以自己的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時,會不可避免地陷入貿易逆差」,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悖論」。美國自從1971年尼克遜總統放棄美元金本位後,進入自由浮動的「後布雷頓森林時代」,美元掙脫了金價的束縛,不斷開動的印鈔機令美匯高居不下。美元貴了,其他國家買「美國製造」的東西自然越來越貴,也就會導致出口持續下跌,貿易逆差擴大。所以美國的貿易逆差的形成主因並不是什麼「其他國家剝削」、「不公平貿易待遇」等等,而是因為「美國製造」自身的競爭力低。

「逆差」其實未損美國利益

「貿易逆差」是美國的主動選擇,而且美國的這個選擇長期以來也得到了很多好處。美國除了記賬貿易相關的「經常賬戶」,其實還有「金融賬戶」。相對於「經常賬戶」的逆差,由於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的關係,世界貿易通常以美元計價,而各國政府通過貿易得來的美元儲備最後又會用來購買美債,所以國際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造成「金融賬戶」的長期順差。簡單來說,這種由匯率導致的貿易逆差,完全是美國自導自演的,現在卻將責任歸咎於各國,繼而實施「解放日」額外關稅,確實是明明白白的「無賴」行為。

「無賴」關稅下的「危」

未來中國對美出口商品的關稅將進一步加碼,涵蓋電動汽車、太陽能產品等戰略性產業,並加強對「原產地規避」的監管。中國企業需承擔更高的生產與物流成本,進一步壓縮中國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另外特朗普的「雙邊談判優先」策略旨在瓦解多邊貿易框架,迫使各國與美國單獨協商。此舉可能削弱WTO等多邊機制的影響力,使中國面臨更複雜的國際博弈環境。

「無賴」關稅下的「機」

面對美國「無賴」關稅的壓迫,中國可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協定,例如加快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利用RCEP框架鞏固亞太供應鏈。另外中國可利用新一輪關稅產生的國際矛盾,重塑話語權。歐盟、加拿大等經濟體已明確表態將對美實施報復性關稅,例如歐盟計劃針對美國科技巨頭和金融服務業設置貿易關稅壁壘。中國可聯合這些「被迫反擊」的國家,在WTO框架內共同挑戰美國單邊主義,推動制定更公平的全球貿易規則。

對付「無賴」,最好的方法就是「我獨自升級」

今時今日,中國的發展一日千里,對於貿易戰也有足夠的本錢應付,不會是完全被動的一方。關稅戰產生的美國市場空缺,可以通過稅收減免、刺激內需來減緩影響。另外加大對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的投入,推動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可帶來更大的貿易話語權。在電動車等優勢產業領域,國內已形成「成熟的市場」、「成熟的企業」,形成「以內養外」的良性循環。

特朗普的「無賴關稅」本質是通過極限施壓重構全球貿易秩序,但其政策內在矛盾顯著——關稅推高通脹、削弱消費者購買力,最終可能反噬美國經濟。對中國而言,短期陣痛難免,但長期可將壓力轉化為深化改革、提升國際規則制定能力的契機。關鍵在於保持戰略定力,避免陷入「以牙還牙」的消耗戰,而是以開放性合作與制度性創新,在危局中開闢新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應對無賴關稅 中國有危有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