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嘉文
3月4日,長和宣布向貝萊德等美資組成的財團出售包括巴拿馬運河在內的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引發軒然大波。3月2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就此事表態後,同日長和放出4月2日不會簽署任何協議的風聲。長和此舉雖被廣泛解讀為「暫緩交易」,但細究之下不難發現,暫緩非放棄,要警惕這極可能只是李家面對各方壓力採取的「緩兵之計」,妄圖以拖延策略蒙混過關。縱觀整場事件,長和、貝萊德表面緘默,實則背後暗流湧動。
包藏政治圖謀的商業「謊言」早已無處遁形。李家團隊深諳輿論操縱之道。在事件曝光後,境外輿論場和內地社交平台迅速出現大量為其「辯護」的聲音,邏輯和話術幾乎如出一轍。大多以「在商言商」為核心論調,試圖將這樁關乎國家利益的戰略交易簡化為普通商業行為。甚至有觀點誣稱,阻止交易會嚇跑外資,於香港營商環境有損。其實,是不是「普通交易」大家早就心知肚明。況且長和此次刻意規避公開競標,與美資財團以「明顯折扣」秘密交易的不僅是特朗普「念念不忘」的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而是乾脆打包送上了遍及美歐亞非澳的43個港口199個碼頭泊位「大禮」。其中不乏「一帶一路」的海上重要神經節點。更令人扼腕痛惜的是,一併出售的還有配套的智能碼頭管理系統和全球物流網絡等核心軟件資源,藉此美政府可直接通過後台實時了解我國貨輪調度信息。中國造船業的蓬勃發展早就令美坐立難安,在此背景下主動出賣港口此等戰略資源,其危害更甚於「背後捅刀」。特別是長和的海外港口基本都是全資或控股(中資在境外的碼頭基本都是參股),具有很強的市場定價能力。一旦成交,與貝萊德集團合作參與此次交易的地中海航運公司(MSC)的碼頭投資公司將成為船公司、港口公司市場佔有率雙第一,國際航運市場的定價權將完全由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控制。若美通過「長臂管轄」進一步在全球複製港口併購,形成對華貿易的「封喉陣」,中國船舶舉步維艱,甚至將面臨「無處可靠」之境地!如此自薦枕席、甘當鷹犬的無骨跪低,長和再辯稱是單純的商業交易、與政治無關,實屬「演技低劣」的自欺欺人!
反壟斷法律利器下蒙混過關的想法不切實際。3月2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執法二司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我們注意到此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此後,新一輪輿論隨之迅速發酵,部分看客質疑,長和早已將註冊地遷移至開曼群島,且此次交易標的港口均位於海外,緣何能被納入我國反壟斷審查範圍?事實上,啟動審查絕非無據可依,在國際市場也非個案。跨國商業交易需面臨多司法轄區法律監管,包括常見的反壟斷審查(也稱「經營者集中審查」)以及國家安全審查(也稱「外國投資審查」)。此前長和公告已經明確,交易的完成尚需滿足多項條件,包括獲得法律及監管機構的同意及批准、股東的批准等。對照我國《反壟斷法》及相關《申報規定》,此次交易已構成經營者集中(即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企業控制權變化行為),只要「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可能對中國市場競爭產生重大影響,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便應介入審查。該交易明顯影響全球海運港口服務市場,對中國市場影響深遠,甚至將往上游延伸波及中國的進出口企業,納入審查範疇理所應當、無可指摘。2014年,我國就曾運用反壟斷監管措施叫停了馬士基、地中海航運、達飛三大航運巨頭設立網絡中心的經營者集中行為,維護了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與美國頻頻濫用「長臂管轄」截然不同,我國的反壟斷審查合理合法、應當必要。
交易計劃宣布短短數周,長江基建、長實集團等幾家主要公司市值蒸發已超780億港元,李家顯然低估了輿論的力量以及市場對「賣國」行徑的反感情緒,更嚴重低估了國家堅決維護戰略資產的決心以及反壟斷法律利器的威力。繼續推進交易,很可能面臨監管阻止,叫停交易。
再次奉勸李家,放棄幻想!任何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都休想蒙混過關,不要以為「腳踏兩隻船」就能躲風避浪。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斷然不會令反壟斷利器擱置懸空,而這僅僅只是雷霆反制組合拳的開端,在事關國家利益的大是大非上,沒有任何妥協商量餘地!一切「拖延戰術」必將失敗!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