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美國宣布對所有貿易夥伴徵收所謂「對等關稅」,嚴重衝擊世界經濟穩定運行,中國則11箭齊發實施全球反制第一擊。多位專家接受點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產業鏈「去美國化」進程中,中國外貿「危中有機」,反制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貿易關係,還促使國內企業尋找其他市場機會,包括企業重組升級,產業鏈韌性提升,貿易夥伴多元化等。產業鏈「去美國化」倒逼企業構建新的區域供應鏈,通過重組協作、數字智能化升級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打開外貿增長新空間。
「特朗普衰退」不再是一個預言
經濟學家張連起接受點新聞專訪時指出,特朗普發起的「關稅戰」導致全球鏈「去美國化」加速,更令「特朗普衰退」不再是一個預言,很可能成為現實,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在外貿轉型升級中「危中有機」。具體而言,勞動密集型產業訂單加速轉移;中間產品(如機電設備、電子元件)因價格彈性較低,短期轉移難度較大,但長期可能通過產業鏈全球布局規避關稅,中國的應對方略很清晰,針對性路徑有三方面,包括產業鏈韌性提升,加速製造業數智化轉型,強化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貿易夥伴多元化,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降低對美市場依賴;內需驅動戰略,通過擴大內需和促進消費釋放國內市場潛力。
倒逼中國企業重組構建自主可控的供應鏈 提升全球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博士後研究員郭寒冰認為,面對全球產業鏈「去美國化」衝擊,國內企業可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在東南亞、中亞等地投資建廠、建設物流樞紐,降低對美國市場和供應鏈的依賴,分散風險。比如,中國部分企業在印度、越南等地設立生產基地,利用當地勞動力和市場優勢,構建新的區域供應鏈。此外,為了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企業應加大在技術研發、數字化轉型上的投入,提升產品附加值和供應鏈效率。例如,部分汽車零部件企業投入研發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通過數字化管理實現供應鏈的精準協同,從單純的零部件供應商向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打開外貿增長新空間。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白明向記者表示,中國通過對等增加進口美國產品的關稅來進行反制。這一措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貿易關係,還促使國內企業尋找其他市場機會。同時,中國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釋放大量進口機會,吸引其他國家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從而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他指出,美國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會加速全球產業鏈的「去美國化」趨勢。因此,推動產業鏈重組成為必然選擇。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出台適當的政策支持和市場引導,幫助企業抓住重組機會,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白明指出,為了持續遏制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中國在將來可以採取更多有力措施。包括繼續完善出口管制制度,對美國相關企業進行反壟斷調查,必要時將其列入實體清單,限制其在中國市場的活動。同時,政府可鼓勵企業開拓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降低對美國單一市場的依賴。通過加強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合作,分散貿易風險。「部分美國產品因我方反制措施而在進口時關稅增加,就失去了價格優勢,國內消費者會開始更多地接觸和選擇國內品牌。如果國內企業能夠抓住這一機會,提高產品質量,將有助於提升國內品牌的市場份額和競爭力。」白明說。
(點新聞記者郭瀚林、凱雷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