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多圖)震後直擊・手記|緬甸之行 一生難忘

【點新聞報道】「問下,去緬甸採訪地震ok?」上一個星期六(3月29日),我例休,在排球場和隊友訓練的時候,突然收到公司同事發來的信息。當時我其實有點猶豫,因為不清楚緬甸地震後的情況是怎樣的,不過如果公司同事找到我,還是要去的。

孩子們在災民住的帳篷區外。(點新聞特派記者麥鈞傑攝)

在回覆信息確認後,我和編輯部開始研究路線的可行性。香港沒有直飛緬甸的航班,必須從曼谷轉機,於是我們買了第二天最早一班飛曼谷的航班。在做了一些必須的準備工作後,我和另一位同事一早出發,飛抵曼谷,開始了這次緬甸7.9級地震後的採訪工作。

有寺廟外大象雕塑被震毀。(點新聞特派記者麥鈞傑攝)
曼德勒皇宮外,城牆被震毀。(點新聞特派記者麥鈞傑攝)

當時,由於緬甸曼德勒、內比都等重災區機場關閉,只能飛仰光機場,再開十三四個小時的車到災區。在公司幫我們聯絡確認緬甸行程的同時,我們先在曼谷展開採訪工作,報道地震發生後,曼谷被波及的情況。曼谷市內一些高樓大廈,在這次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損傷,有些情況比較嚴重,但整體來說,曼谷已經在逐步恢復正常生活。在我們抵達的當天,結束採訪工作入住酒店時,真切地感受到了地震的威力,把我們「嚇到了」——酒店每一層都出現粗細不一的裂縫。

曼谷酒店的牆身密布裂痕。(點新聞特派記者麥鈞傑、王嘉晨攝)
曼谷酒店的牆身密布裂痕。(點新聞特派記者麥鈞傑、王嘉晨攝)
曼谷市內有大廈外牆出現多條裂縫。(點新聞特派記者麥鈞傑攝)

我聯繫了正在曼谷當地的朋友,得知他們所在的酒店比較安全後,我們換了酒店。次日中午採訪在地震中受損比較嚴重的「斷橋大廈」時還遇到了餘震,也是在差不多同一時間,我們收到消息:4月1日一早飛仰光。因為緬甸目前局勢比較混亂,很多地方只收現金,災區也開始出現霍亂等疫情,我們抓緊時間,在曼谷做了最後的補給採購,包括必要的裝備、藥品、準備現金等。

從曼谷飛仰光,不過短短一個多小時。到達後我們與在當地的接頭人會合,公司托他幫忙安排了在緬甸的司機、翻譯等,確保我們在當地的安全。處理好包括當晚在仰光的住宿等事宜後,我們趕回機場,拍攝新一批中國藍天救援隊伍抵達的一刻,他們在機場短暫停留後馬上啟程赴曼德勒。我們卻因為之前的翻譯「臨陣脫逃」,而不得不再找其他人,導致第二天才能動身前往地震受災最嚴重的曼德勒。

其實,在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比其他媒體晚出發了一天,一來因為曼谷去仰光的機票很緊張,二來我們在不斷評估此行的安全性——當時緬甸仍餘震不斷,前往曼德勒的路沿途有軍警把守,嚴查過路者,部分城市如另一個重災區內比都已嚴禁外國人進入。加上前後兩個翻譯出問題——一個因為家人在地震中去世無奈不能前往,另一個因為害怕把我們丟在了機場。我的內心其實非常掙扎,不止一刻冒出念頭:或許我們應該留在仰光。

曼德勒市內的一個角落。(點新聞特派記者麥鈞傑攝)

不過,經過多次幫自己做心理建設、心理準備,在當晚順利找到第三個翻譯後,我們最後決定在4月2日早上5點出發前往曼德勒。沿途我們看到公路有被損毀的痕跡,但緬甸工人在很快地搶修,因為這條連接仰光和曼德勒的公路非常重要。經過13個小時漫長的路程到達曼德勒後,我們覺得需要先拍拍這個城市地震後的環境,所以我們去採訪了一些無家可歸的人。他們的家有些已經被嚴重損壞,有些有破損但沒有倒塌,但他們也害怕,所以暫時住在街上,先渡過這個難關。

從仰光向曼德勒出發時,沿途看到公路多處嚴重受損。(點新聞特派記者麥鈞傑攝)

經過初步採訪後,我們決定去曼德勒地震救援中心所在地雲南會館看看情況。在雲南會館時我們遇到早前已抵達曼德勒的記者同行,大家先溝通交換了一些當地的信息,包括在網絡信號時有時無的曼德勒怎麼把素材發回香港編輯部——只有在網絡相對較好的雲南會館這個區域,才能做到這件事。

之後兩天兩夜,我們在曼德勒採訪拍攝現場救援行動,以及採訪一些當地居民和志願者,把曼德勒市在地震後的情況,真實地報道出來。

這幾天在曼德勒的工作,有很多人幫助我們。比如第一天完成通宵拍攝工作後,有媒體同行帶我們去了一間已停止營業的KTV休息。在這個環境下,有一個在室內、相對安全的地方休息是很不容易的。我和同事、司機和翻譯,能得到相對好的休息,對我們的採訪工作有很大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司機和翻譯在我們通宵工作的時候,一直幫助我們和當地人溝通、翻譯,白天則帶我們在曼德勒四處奔走,協助我們進行採訪工作。

在曼德勒難得找到一個相對安全的室內休息。(點新聞特派記者麥鈞傑攝)

我自己比較印象深刻的,還是在現場看到那些緬甸人民,哪怕他們的家已經沒有了,但他們的那種笑容,面對鏡頭的那種樂觀,我相信自己一生都難以忘記。在這個階段要明白到,原來很多事情都不是必然,我們需要知足常樂,因為有些人比我們更艱難,但他們卻比我們更樂觀。

重災區曼德勒的孩子們臉上仍有天真無邪的笑容。(點新聞特派記者麥鈞傑攝)

這次採訪行程我掉了很多眼淚出來,我自己從來都是一個焦慮感很重的人,由出發到現在採訪任務接近尾聲,差不多每一刻都有焦慮的情況出現。但是我看到了他們,我覺得自己的焦慮真的不值得,雖然焦慮的那一刻感受很難隱藏,但未來或許我會學會怎麼和焦慮相處。

曼德勒小妹妹看見鏡頭擺甫士。(點新聞特派記者麥鈞傑攝)

由於當地的救援行動進入尾聲,很多救援隊開始陸續撤離,當地開始進入大範圍消殺工作,我們的採訪工作也暫告一段落。回程時,我們分了一部分物資如水和食物,捐給了我們初到曼德勒採訪的那個災民避難所。或許微不足道,卻是他們在這個時候最需要的,也是我們除了報道真實情況外,在這個時候唯一能做的了。

曼德勒市內很多門店大門緊閉。(點新聞特派記者麥鈞傑攝)

這次採訪得以順利進行,需要感謝很多人,比如在公司後台幫忙協調行程的人、幫忙同步編發稿件的人、跟我同行的同事王嘉晨,他在現場幫忙解決了很多事情。還有在災區救援現場的特區救援隊、中國藍天救援隊等多個我們中國的救援隊伍,以及很多很多在緬甸生活的華人華僑和他們的志願者。最重要的是我們非常可靠的司機和翻譯——陪我們「逆行」前往地震重災區的翻譯是兩姊弟,原本去的只有姊姊,但弟弟放心不下也一起來了,兩人真的幫了我們很多很多,感覺最終我們也成為了朋友。

曼德勒清晨的日出。(點新聞特派記者麥鈞傑攝)

目前,我們已經回到仰光,很快就會經曼谷回到香港。在行程的尾聲回看這次緬甸行,我將此生難忘。

(點新聞特派記者麥鈞傑緬甸報道)

相關閱讀:

(有片)震後直擊・手記|入住酒店密布裂痕 店家:這些裂縫在曼谷到處都是!

(多圖)緬甸獨家直擊|曼德勒至仰光高速路加速修復 通行時間縮短4小時

(多圖)緬甸獨家直擊|圖看曼德勒震後災民的日常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多圖)震後直擊・手記|緬甸之行 一生難忘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