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特朗普的「關稅槓桿」:從談判工具到遏制中國的全球圍堵

文/秦漢

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全球性關稅戰深刻改變了國際貿易格局。表面上看,美國以無差別的關稅打擊為主要手段,對歐盟、日韓、加拿大等傳統盟友以及新興經濟體頻頻施壓,涉及鋼鐵、鋁製品、汽車、農產品等眾多關鍵領域,引發全球貿易市場劇烈震盪。然而,從更深層次剖析,美國的關稅戰並非無的放矢的「經濟風暴」,而是一套極具針對性和策略性的全球博弈工具,背後隱藏着複雜的盤算與深遠的戰略意圖。

從地區和目標來看,美國的關稅策略呈現出「精準打擊」與「談判博弈」雙重特性。在北美地區,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的關稅爭端通過多輪艱苦談判,最終促成了《美墨加協定》(USMCA)。美國運用關稅施壓作為核心槓桿,迫使加、墨兩國在汽車原產地規則、乳製品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作出重大讓步,以完全符合美國的經濟利益。同樣,在亞洲地區,無論是日本還是韓國,美國的關稅威脅本質是談判工具。例如,美國對日本的汽車關稅主要是為了在農產品市場准入和數字貿易規則上佔據主動,而對韓國的關稅施壓則意圖影響半導體合作及軍事費用分攤等事項。

不僅如此,美國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同樣採取關稅與談判聯動的方式。例如,對於越南,美國雖然頻繁威脅加徵關稅,但其目的在於逼迫越南開放市場、限制對美出口鋼鐵產品以及調整外資政策,更多是為了迎合美國本土製造業和利益集團的需求,而非完全的經濟封鎖。可以推測,以美國的談判風格和策略,美國同樣試圖與印度和俄羅斯等其他大國,在關稅和貿易議題上進行討價還價,迫使這些國家在知識產權、市場准入和國際產業鏈合作等方面與美國保持一致,從而服務美國的整體經濟戰略。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系列關稅施壓和談判博弈中,美國有一條貫穿始終且極為明確的戰略主線——針對中國的全面遏制。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關稅同盟戰略,聯合傳統盟友,共同對中國實施貿易孤立和技術封鎖,從而延緩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崛起步伐。這背後隱藏的是美國對中國經濟崛起和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的深度焦慮。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5G通信、高鐵、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領域的突破,正在重塑全球產業鏈格局,威脅到美國的傳統經濟優勢與全球霸權地位。因此,圍繞中國構建關稅包圍圈,成為美國當前對外經濟政策的重要支柱。

美國的這一策略旨在通過規模龐大的市場體系和操控國際經濟規則的能力,吸引其盟友站在同一戰線,對中國商品設置高額關稅壁壘,聯合限制中國產品和技術的輸出,從經濟和技術層面遏制中國的發展。這不僅是一場貿易紛爭,更是一場關乎全球經濟主導權和國家未來競爭力布局的深層博弈。然而,無論是面對新興經濟體還是更大範圍的市場,美國的核心目標並非全面「脫鈎」或純粹的經濟打擊,而是服務於其核心訴求——遏制中國的發展,並在必要時聯合全球力量對其進行限制,讓中國經濟面臨最大的壓力。

面對「關稅結盟」帶來的嚴峻挑戰,中國需要從多個維度精準應對,以實現經濟韌性的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擴大。

1.深化區域經濟合作,打造「經濟緩衝帶」

區域經濟合作是中國破解關稅包圍圈的核心措施之一。一方面,中國需要持續推動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全面實施和深化協作,通過加強與東盟、日韓等經濟體間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協同,提升區域整體經濟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加快與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對接和加入步伐,以此擴展國際合作範圍,減少對美國市場依賴,為經濟提供更強的外部韌性。通過區域性經濟合作,中國可將部分因美國關稅政策導致的外需壓力,轉移至廣闊的亞洲及其他新興市場。

更為關鍵的是,通過強化與「非美國體系」經濟體的深度經濟協作,中國可以與歐亞、非洲和拉美逐步建立更為穩定的貿易夥伴關係,使得美國試圖構建的「關稅同盟」難以形成全球性市場封鎖。

2.推動科技自主創新,加快產業升級步伐

科技創新是抵抗關稅衝擊的根本保障。中國需要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特別是在5G通信、半導體、人工智能等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減少因技術進口受限而導致的「卡脖子」問題。例如,在半導體領域,通過集中攻關和政策支持,推動芯片設計、生產及封裝技術的全面自主化,降低產業鏈對外部供應的依賴程度。同時,強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向更高端邁進,從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攀升至中高端,確保即便面臨高關稅也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3.拓展多元國際市場,降低單一市場依賴

中國應加速推進貿易夥伴多元化戰略,繼續穩固與傳統貿易夥伴(如歐盟)的關係,同時深度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以及非洲和拉美等新興市場,從而降低出口過度集中的風險。例如,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為國內鋼鐵、水泥及相關服務產業創造新出口機會。同時,藉助出口結構升級,向高附加值和綠色經濟產品靠攏,擴大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覆蓋面。

美國雖然對印度、越南、俄羅斯等經濟體有局部關稅談判與施壓,但整體上美國更傾向於對這些國家保持一定的合作姿態,以期在關稅博弈中取得靈活的談判利益,而並非完全對等封鎖。因此,中國完全可以聯合這些被美國施壓的經濟體,通過市場共享和需求合作,構建新的多邊協作機制,緩衝關稅同盟的遏制效應。

4.強化國際輿論引導,抵制保護主義行徑

在國際輿論場上,中國要主動發聲並聯合其他受到關稅戰損害的經濟體,共同抵制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徑。例如,積極利用多邊貿易機制(如WTO),公開揭露美國單邊關稅政策對全球經濟的破壞性影響,爭取更多國家的支持,呼籲構建開放、公平的全球經濟環境。通過與G20和聯合國平台積極發聲,中國可以塑造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負責任大國形象,為自由貿易爭取更多的國際支持。

5.擴大內需市場,增強經濟「內循環」能力

在國內市場方面,中國需要以擴大內需為核心舉措,構建更為韌性強的「經濟內循環」體系。這要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收入分配機制,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加快新基建和新能源等領域的投資,拉動相關產業的內生增長。特別是以改善民生為導向,推動城市更新項目與綠色經濟發展,從而增強對經濟波動的風險抵禦能力。

特朗普政府發起的「關稅結盟」戰略,表面是單純的貿易施壓手段,實則是一場圍繞全球經濟主導權的深遠較量,而其核心目標是遏制中國經濟的全面崛起。這既對中國提出了嚴峻挑戰,也為中國發展帶來了戰略機遇。中國需要以深化區域合作、科技自主創新、市場多元化、強化國際輿論與擴大內需等手段應對沖擊,並通過「韌性經濟」建設和自由貿易理念傳播,逐步瓦解美國的關稅包圍圈。

更為重要的是,相信美國在整體關稅議題上的靈活性,其對印度、俄羅斯、越南乃至其他新興市場更多依賴談判而非完全封鎖。如果中國的應對能團結這些國家,進一步削弱美國關稅同盟的衝擊力度,便可將這場全球經濟博弈的焦點從單邊對抗轉向多邊共贏。危機中蘊含轉機,全球經濟的大變局也將成為中國崛起的新起點。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特朗普的「關稅槓桿」:從談判工具到遏制中國的全球圍堵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