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久慧說法|毋負韶華 護國名將激勵青少年奮進

文/鄭久慧

清明時節,筆者有幸觀看了國史教育中心主辦的歷史舞台劇《毋負韶華——驃騎鐵將・霍去病》,學習並緬懷漢代名將霍去病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跡,深受感動。

舞台劇人物形象豐滿,台詞、劇情鋪排生動活潑,服裝、化妝、形象設計一絲不苟,配樂、舞台背景設計逼真多元,將觀眾們帶回大漢盛世,展現霍去病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從喜歡蹴鞠的懵懂少年,歷練銳變成肩負保家衛國重任的驃騎勇將,十八之齡,率八百精騎奇襲匈奴,一鳴驚人;六擊匈奴,馳騁沙場,戰戰告捷,共殲敵十一萬之眾,令外族聞風喪膽,怯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足見霍去病威震祁連、橫掃漠北的氣勢!

少年強則國強 風華正茂應奮進

少年強則國強,如此優秀的歷史舞台劇,不應只公演三場,今年正值抗戰勝利80周年,政府可闢固定的愛國教育戲劇基地,定期重演,讓更多中小學生親身透過劇場的沉浸式歷史體驗與古人神交,不僅能承傳先輩守土衛國、愛國愛民、堅毅不屈的高尚情操,亦能培養年輕人毋負韶華、風華正茂應奮進的精神!

全國政協委員、國史教育中心校長何漢權引用杜甫名句「不廢江河萬古流」,指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讓學生透過「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一人一票參與其中,了解中國歷史人物對國家及社會文化的貢獻,從而提升同學們學習我國歷史的興趣,加深國家民族的身份認同,為國家而驕傲!

歷史的啟迪是國人的共同精神財富,這並非國史教育中心首次舉辦「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18年開展至今,參與的學生人數直線上升。今年全港共400多間中小學、逾12萬名學生投票,而憑着智慧和勇氣保衛家園的一代名將霍去病,由獨立審計機構點算得票3.8萬票而當選,顯示設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十年來,青少年守家衛國的意識不斷增強。

優化抗戰及海防博物館 增進全局觀

趁清明小長假,筆者到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參觀《攜手抗敵——東江縱隊在深港地區的抗戰活動》特備展覽,緬懷先烈們勇抗日寇、捨生忘死的凌雲壯志。遊覽整個博物館後,筆者有兩個建議,其一,博物館有露天及室內場地,可開闢為小劇場,定期上演歷史舞台劇,開發愛國教育互動新模式。同時,館方可減少平面的布景式展覽,多運用AI特效,提供置身其中的沉浸式體驗演出,探究歷史。細看本港不少藝團,受歡迎的劇目均為載譽重演,例如香港芭蕾舞團的《胡桃夾子》已經成為每年聖誕必備劇目。故此,可嘗試在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開闢常設劇場,定期重演優秀歷史劇,增進互動。

其二,博物館的展覽內容集中在軍事層面,從上世紀世界大戰的保衛香港戰事,以及其後香港回歸祖國,駐軍守護香港,中間略顯有歷史空白,對於冷戰鐵幕、東西方陣營對峙、本港受惠於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得以經濟起飛、繁榮穩定等歷史篇章並未解說,難以令參觀者融會貫通,銜接當今世界局勢。特別是在現時美國無恥地發動關稅貿易戰,美式霸凌令全球反感憤怒,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更應該加強公眾對地緣政治的認識,掌握歷史演變脈絡的全局觀,清晰理解國家橋頭堡香港的使命。

鼓勵青少年遊歷祖國大好河山 增強民族自豪感

在舞台劇現場,筆者巧遇恩師、港大中文系前系主任單周堯教授,非常欣喜!單教授學貫古今,滿腹經綸,廣受學生愛戴。當年筆者從英文書院的理科班,考入港大文學院主修中英文,對古文一竅不通,又因筆者母語乃普通話,躊躇於應否修讀《音韻學》課程,猶豫之間請教單周堯教授,獲其鼓勵要趁少年多學習多嘗試。

良師諄諄教誨之餘,課堂上又遇上兩位益友多番指教,張氏姐弟出身基層,來自北區屋邨名校,年幼時父親因癌症去世,頓失家庭經濟支柱,母親體弱,僅能從事兼職。兩姐弟勤學向上,雙雙考入港大文學院,以教育工作作育英才為志向,不僅中文根底深厚,亦繼承其父對中樂的熱愛,姐姐習古箏,弟弟拉二胡,自組中樂團多次公演。

其後,彥師兄以一等榮譽畢業,雖有養家壓力,但獲單教授、陳遠止教授等師長鼓勵,莫負韶華,繼續在港大深造,修讀哲學碩士。玉師姐畢業後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師承名師研習古箏。筆者當年代表大學前往北京參賽,玉師姐知我首次進京,她特地騰出練琴時間,在短短數日帶筆者遊歷京城,領略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人文瑰寶的璀璨輝煌,明城牆、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都留下兩個小女子的足跡,美好回憶至今仍歷久常新,讓筆者對我國壯麗河山深感自豪!

英雄出少年,少壯當努力,期盼透過歷史舞台劇能鼓勵更多青少年奮進。正如主禮嘉賓、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所言:「霍去病的事跡說明了生命不在乎長短,在乎過得充實有意義,對國家對民族有貢獻!」

相關閱讀:

2024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 西漢名將霍去病當選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久慧說法|毋負韶華 護國名將激勵青少年奮進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