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加拿大即將於本月28日迎來聯邦大選,整體選情近月來出現戲劇性變化,執政黨自由黨在民調上反超最大在野黨保守黨。對於加拿大這個面積全球第二大的聯邦制國家而言,選舉結果不僅決定政權歸屬,更可能影響北美地緣政治格局。
加拿大聯邦大選採用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全國共劃分為343個選區,每一選區由得票最高的候選人當選。若要在下議院取得執政地位,任何政黨均需奪得至少170席,否則只能透過與其他政黨合作組建少數政府。
在加拿大選舉舞台上活躍的主要政黨有四個:自由黨、保守黨、新民主黨和魁人政團。中間偏左的自由黨是現任執政黨,此前由前總理特魯多領導,現已由新任總理馬克·卡尼接棒;右翼的保守黨一向主打財政保守與打擊犯罪議題,其領袖博勵治在選戰中一直猛攻自由黨執政表現;新民主黨立場偏左,長期關注社會正義和弱勢群體;魁人政團主張魁北克省高度自治,主要票源集中在魁北克省,時常在少數政府局面下扮演關鍵造王者的角色。
一直以來,自由黨因注重平權、多元文化與福利政策,過去兩屆大選均能凝聚中產與都會地區票源。然而,特魯多在其最後任期內因生活成本飆升、房屋供應不足及城市犯罪等問題,民望一落千丈。尤其疫情後通脹壓力沉重,執政團隊在房價管控與社會治安方面的政策未見明顯成效,使得不少傳統自由黨支持者產生動搖,保守黨遂趁勢崛起,民調一度在去年底大幅領先。

在這保守黨一片大好的形勢下,北美地緣政治卻在近期接連出現新變數。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聲稱意欲將加拿大納入美國版圖,成為「第51州」,同時揚言對加拿大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此番激烈言論在加拿大國內掀起高漲的民族意識,部分原本不滿自由黨的選民轉而重新支持政府「抗美」,民調亦顯示大部分選民最關心的議題已經變成如何處理與特朗普政府的關係。加之特魯多正式宣布卸任,新任總理卡尼迅速與舊政府漏洞做切割,通過取消碳稅等措施回歸務實政策,也釋放更為溫和、專業的政治形象,令自由黨民調漸漸止跌回升。
放眼現時多家民調機構數據,至上月月底,自由黨與保守黨已經出現「黃金交叉」。根據CBC民調追蹤的最新統計,自由黨在全國範圍內已經以43.9%對37.4%領先保守黨6.5%,相比於半年前自由黨動輒在民調中落後10-20%,這種轉變幅度不可謂不驚人。
在選民分布上,保守黨支持者高度集中在草原三省(阿爾伯塔、薩斯喀徹溫及曼尼托巴),而自由黨在人口密集的安大略、魁北克和大西洋省份保持優勢。由於相對多數制的選區分布特性,保守黨若要在席位上與自由黨並駕齊驅,往往需要在全國普選票層面領先至少5%至6%,方能逆轉相對於自由黨的結構性劣勢。
對於保守黨來說更為不利的是,加拿大整體政治生態比美國更偏左,多數選民擁抱進步立場,這就導致其他政黨天然拒斥與保守黨合組少數政府。同樣致命的是,保守黨領袖博勵治在競選期間採用的人身攻擊策略,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頗有異曲同工之處,這種策略雖鞏固保守基本盤,卻疏遠中間選民與溫和派。這反而給予了自由黨更大空間去呼籲新民主黨選民進行策略投票(即所謂「棄保」),左翼與中間偏左陣營擔憂極右路線成形,更加傾向聯手制衡保守黨。
因此,目前民調呈現出的各黨支持度對比說明自由黨將有很大機會贏得選舉。以準確而著稱的加拿大選舉聚合網站「338 Canada」也預測自由黨將贏得195席,大幅超過172席的半數,能夠獨自組建多數政府繼續保持執政。
如果自由黨在本屆大選勝出,在特朗普揚言將加拿大併入美國的外部壓力下,自由黨若能鞏固主權立場並凝聚民意,未來或將與美國政府就能源輸送、關鍵礦產等具爭議領域展開更務實談判,使加拿大在北美地緣政治中扮演更為獨立而靈活的角色。
(點新聞記者郭漢維報道)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