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船聲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拋出所謂「對等關稅」政策,聲稱要對全球貿易夥伴徵收與美國相同稅率的關稅,此舉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部分媒體甚至以「血流成河」形容股市動盪。美國此種單邊主義做法,不僅違反世貿組織(WTO)的規則,更破壞國際貿易秩序,衝擊全球供應鏈,阻礙經濟復甦。面對這種「以對等為名、行霸權為實」的貿易霸凌,我們更應冷靜分析,認清形勢,堅信全球經濟的韌性,尤其是中國及香港特區的應對能力,無需被短期的市場波動嚇倒。
特朗普的所謂「對等關稅」政策,核心邏輯是強迫其他國家接受與美國相同的關稅稅率,否則將面臨報復性關稅。這種做法不僅違背WTO的最惠國待遇原則,更是一種經濟脅迫。全球貿易體系建立在多邊協商基礎上,各國關稅水準因發展階段、產業結構不同而存在差異,強制「對等」而無視經濟現實,只會加劇貿易摩擦。事實上,美國此舉已引發多國反制。歐盟、中國、加拿大等經濟體均表明將採取相應措施,維護自身利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亦警告,貿易戰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長。然而,市場的恐慌情緒往往放大短期波動,投資者更應關注長遠趨勢,在做好風險管理的同時,大可不必被一時所謂「血流成河」迷思所誤導。
全球性衝擊 非香港獨有
此次市場震盪是全球性的,並非香港獨有。美國的貿易政策影響遍及歐洲、亞洲及新興市場,各地股市均受波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市場敏感度高,自然會反映全球資金流向的變化,但這並不代表香港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相反,香港擁有穩健的金融體系、高度流動的市場及成熟的監管制度,能夠有效抵禦外部衝擊。此外,香港背靠祖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和完整的產業鏈,能夠緩衝外部貿易環境的惡化。因此,香港的經濟表現並非孤立,而是與全球及中國緊密相連,過度恐慌實屬不智。
面對美國的貿易霸凌,中國政府展現出高度的戰略定力與應對智慧。過去幾年,中國在貿易戰中已積累豐富經驗,既能堅定反制美國的不合理關稅,也能通過擴大開放、推動「一帶一路」合作、加強區域經濟整合(如RCEP)等方式,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明眼人早就看出,中國的經濟韌性不容小覷。儘管外部環境複雜,中國仍能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並在科技創新、綠色能源、高端製造等領域加快發展,增強自主可控能力。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既能受益於內地的政策支持,也能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繼續發揮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角色。
香港經濟的優勢與韌性仍在
香港經濟歷經多次危機,包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SARS疫情、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等,每次都能在危機中育生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今天的香港,金融體系更加成熟,監管制度更加完善,且與內地市場的聯通日益緊密(如滬深港通、債券通等),這些都是抵禦外部風險的堅實基礎。此外,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中被賦予「八大中心」定位,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創科中心、航運中心等,未來發展空間廣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為香港提供龐大腹地,促進產業升級與人才流動。只要香港善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經濟前景必然光明。
未來一段時間,全球市場仍將受到美國關稅政策、各國反制措施及央行利率變動的影響,資金流動可能加劇波動。投資者應保持冷靜,做好風險管理,避免盲目跟風。香港金融監管機構亦需要密切監察市場情況,必要時採取穩定措施,確保系統安全。總之,特朗普的所謂「對等關稅」政策固然帶來挑戰,但全球經濟不會因此崩潰,香港更不會「血流成河」。我們應理性看待市場的波動,相信國家與香港的應對能力,同時把握新形勢下的機遇,共同維護經濟的穩定與繁榮。
(作者為香港時政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