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立法會昨日起一連三日展開財政預算案辯論,財政司及政府各大政策局就89位議員有關財政預算案提出的3300項問題逐次分階段分範疇做出解答,其中難免會觸及市民關心的重大公共開支事宜,包括在現時財政緊絀的大環境中,力爭開源節流消弭赤字,如何保障最基本的民生所需。昨日的辯論就涉及特首辦、國際調解院增列高薪職位,以及「一刀切」取消已經恒常化的2500元學生津貼這些熱門話題。特別是取消2500元學津,引致多名議員多番質疑政府何以在未經公開諮詢的情況下,就揮淚斬學津,完全未能顧及經濟環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情勢的基層貧困家庭捉襟見肘的生活現實。
今個年度財政預算案已表明,從9月起將會一刀切取消由2020/21學年起恒常化,已經實施5年的向全港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學生,每學年提供2,500元免入息審查、每年有約80萬學生直接受惠的學生津貼,預計每年可減少支出20億。其實,因應學生人數減少,相關開支亦逐年下跌,由2019/20學年的21.9億港元跌至2024/25學年的19.7億港元。至於受惠人數,則由2019/20學年的約87萬人(發放津貼總額約21.9億元),跌至2024/25學年(截止今年2月底數字)的約78.8萬人(發放津貼總額約19.7億元)。
財政預算案3月26日一經宣布,有養育四個小朋友的家庭頓時失去一年額外的萬元,當時即招致部分家長怨言,「兩萬蚊鼓勵你生小朋友,跟住cut晒你嗰2500蚊學生津貼。」質疑政策似乎自相矛盾,究竟是鼓勵生育,還是壓抑生育?
有機構即時進行的社會調查顯示,在實名訪問的6677人中,近9成人報稱是家長,各中小幼教職員亦逾7%,結果發現93.5%受訪者不同意取消2500港元學生津貼,對於學生津貼因應財赤無可避免要作出調整,有40%受訪者認為津貼額可減半至1000至1500港元。亦有聲音建議由免息審查改為入息資格審查,既能照顧低收入家庭,又能避免造成社會公共資源的浪費。更有聲音以搞得滿城風雨的2元優惠為例,政府事先大張旗鼓放出風聲要檢討,予人大刀闊斧大動干戈的架勢,但最終也只是雷聲大雨點小,高舉輕放,限額每月幾乎無人能達標的240次,最終所能節省的公帑也只有6億元,且隨着人口持續老年化,用不了幾年,將毫無疑問會平抑預期節省的6億元,結果檢討似乎等於未檢討。
當然,政府施政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時,首先要考量的是民意接受及支持的程度,相比較學生津貼,2元優惠則涉及更為廣泛的民意基礎,當局顯然無意逆民意之鱗。至於2500元的學生津貼,原本推出的財政基礎是彼時財政盈餘穩健,庫房水浸,為官者想到的只是如何把錢花出去以贏得民心及支持。
當然,如此急轉彎「一刀切」,對於部分基層市民而言確實在心理上難以接受,畢竟中國人的傳統思維,再苦再累也不能委屈孩子。網上有個笑話。有媒體在街上隨機採訪美女:若果讓你選擇自己身材的前凸或者後翹,你願選擇哪個?被採訪者異口同聲回答道,當然是前凸,因為再苦也不能苦了自己的孩子。可見,社會聲音還是傾向於盡可能地保障教育,保障孩子,照顧基層。雖然說無差別無入息審查似乎背離了政府精準扶貧的施政原則,理所應當予以改善,改以入息資格審查,則完全可以避免濫用公帑的同時,也能夠照顧到基層的適切需要。實施入息審查似乎有點麻煩,但政府既然要推動公務電子化,若然實施電子化申請以現時大數據技術支撐,只要設定一個操作簡捷的平台,這都不成問題。
至於昨日有議員一再質疑,當局斷然取消一項已經恒常化的資助計劃,既未公開諮詢,亦未經立法會專門委員會討論,似乎有點自把自為。事已至此,取消學津已經是板上釘釘,事後諸葛亮再去糾纏有無公開諮詢,似乎已經沒有什麼現實意義了,至多是「口水雞」而已。
其實,正如官員所言,削減公共開支「減邊度都有影響」。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就解釋道,津貼屬於2019年的紓困措施,由於屬針對當時的社會大環境的紓困舉措,因此不設資產審查,不過她指面對財政挑戰要有所抉擇,政府希望資源用在提升教學質素,以及針對性幫助有需要同學。惟代議士還是強調,2500元對很多家庭而言是「及時雨」,望措施「仲有彎轉」,或日後恢復。
其實,針對「一刀切」取消學津2500元帶來的社會反彈,當局也在積極善後。教育局就決定於本月成立專責小組整合現時資源,切實能夠幫助有經濟需要的基層學生,而有經濟需要的學生仍可繼續透過各類入息或審查的資助計劃獲得相應協助。現時政府仍有針對基層家庭的書簿、交通等津貼,相信一般基層家庭斷然不會因為每年少了區區2500元就斷炊少食。
今次預算案,財爺已經要求各大部門機構從內部節省2%公共開支,連同去年的1%,已經累計達3%,教育局還需額外承擔40億元,總計約60億元削減財政開支。這對教育局而言,其實絕對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當局自然要左度右計,扭盡六壬。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個別議員不能只站着說話,也要體諒政府的難處,既然要開源節流共度時艱,就要綜合平衡各階層各持份者利益,達致最大的社會公約數,惟其如此,才能早日消弭赤字,營造和諧社會,確保可持續穩定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