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研究多時的香港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上月底出爐,目標在五年內完成,第一階段措施將於明年1月起實施。方案透過「一加一減」機制,重新合理分配醫療資源,期望引導市民減少浪費和濫用。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近日做客點新聞醫療健康資訊節目《肥胡醫聊》,對社會普遍關心的急症室加價、專科門診藥費提高、是否應增加夜診等問題,一一詳細回應。

醫改「姍姍來遲」 加價無減政府承擔
盧寵茂指出,醫療服務本就成本高昂,政府現時對公營醫療的補貼高達97.6%,在全球範圍內堪稱領先。面對人口老齡化、醫療技術進步和成本提升、人才短缺的情況,如果不進行醫療制度改革,這樣的高資助水平將難以持續。

盧寵茂以「姍姍來遲」形容這次醫療改革,他強調醫改並非以加價去彌補財赤,政府的承擔沒有減少,「我們不是調整收費之後,把錢拿去庫房。」此次改革的關鍵在於,政府既保持原有承擔水平,同時也利用新增收入進行精準補助。

今次改革有加有減,「加」是加強對「貧、急、重、危」病人的保障,盡量避免「因病致貧」;「減」則是減少浪費。盧寵茂表示,目前存在的不少現象令人痛心:公院平價的藥物被放在網上轉賣,還有接近一成病人在預約CT、MRI等放射服務後「甩底」,令放射技師和醫生等一幹人空等。因此,在醫療人手如此緊缺的情況下,必須更有效地運用現有資源。
急症最長輪候時間引誤解 研以中位數公布
公立醫院急症室將患者按病情分為第一類「危殆」、第二類「危急」、第三類「緊急」、第四類「次緊急」及第五類「非緊急」。明年1月1日起,一類危殆及二類危急病人豁免收費,三四五類病人急症室收費由現時的180元上調至400元。盧寵茂指出,收費具有導向意義,目的是改變市民的用醫習慣,如果沒有收費去提醒市民急症室真正的功能是「急救」,就會出現誤用及濫用。

過去時常見到傳媒報道急症室輪候時間長,高峰期甚至有病人要等候超過8小時。盧寵茂直言此類報道對急症室同事不公道,因第一類危殆病人會得到即時診治,可完全做到「零等待」,絕大部分第二類危急病人平均等候時間亦僅有8分鐘,遠超目標設定的15分鐘,惟這些數字卻較少被提及。而第三級緊急的病人,接近九成可以在30分鐘內獲得處理。
現時醫管局公布的急症室等候時間,是過去數小時四五類病人的最長等候時間,盧寵茂指,這本意是供非急症的市民參考,「但確實報道出來,有時沒有說清楚是四五類,也沒有說清楚是最長。」

盧寵茂透露,正考慮以分類方式公布急症室的輪候時間,將在醫管局網站同時顯示一二類病人的等候時間,展現急症室在救治危急病人方面有充分發揮功能。同時亦考慮用中位數作公布,令市民更清晰理解。
增加夜診服務成本高 有診所醫生坐等病人
「有些人說晚上沒有夜診,找不到醫生看,於是就去看急症。」盧寵茂形容這樣的論調有如「夜晚搵唔到的士所以Call救護車」,完全無道理可言。他指有些病未必一定要在晚上看,或者也可另尋途徑。本港74間政府診所中,23間設有夜間服務,而全港絕大部分私家醫院也均提供夜診,部分更24小時運作。
至於會否考慮再多安排些普通科門診,在夜晚及公眾假期等時段提供服務,盧寵茂表示,對市民而言,增加夜診的好處在於有少許不舒服,就即刻能找到醫生,但過往經驗顯示,部分夜診時段,反而經常出現醫護人員閒置待診的狀況。「到底我們是否要做到永遠都要醫護人員坐着等病人?這個才算香港合格的醫療標準?」
盧寵茂強調,若要求所有公立診所均安排醫護夜間待診,只為了處理輕症病人,不僅營運成本高昂,更將導致醫療體系難以持續運作。
增藥費冀「能者共付」 放寬癌藥資助益中產
除了急症室加價,專科門診及家庭醫學專科門診藥費亦有新改變,4星期藥物每項收費20元,即每次如獲派16星期藥物,每項要付80元,比起現時16周藥物只收15元,大增4.3倍。盧寵茂指,對比市面上一粒必理痛就要幾元錢,公院藥價已相當平,增加收費是希望能者共付,同時也可避免藥物囤積。

此外,不少癌症患者需自付高昂藥費,部分中產「因病致貧」。盧寵茂表示,癌症等重病病人買藥費用非常高昂,約5萬病人正使用自費藥物,其中3萬人更需付全費,逾2000人需付逾10萬元,甚至有些病人每年藥費超過40萬。因此,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中,提出加強自費藥械安全網,調整申請資助計算方法,冀幫助更多中產。
長遠推動基層醫療 「一人一家庭醫生」
長遠而言,盧寵茂希望能普及基層醫療服務。而所謂「基層醫療」是照顧全港市民,不只是照顧基層市民,其中「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是核心。
盧寵茂指,過往香港雖有家庭醫生服務,但缺乏制度統籌,全憑市民自行選擇及更換醫生,難以建立長期醫患關係。政府希望透過制度化和標準化,建立好「一人一家庭醫生」模式,讓市民擁有固定的全科醫生,處理糖尿病、高血壓、皮膚問題甚至心理健康等需求,而非一有不適即前往急症室。
至於家庭醫生概念多久可以被市民普遍接受?盧寵茂承認難以在短期內實現:「我不會說在一年後、兩年後,或者我任期之內,即還有兩年三個月就完全讓大家接受。」但相信隨着市民接受度提高,會吸引更多醫生參與,整個系統也逐步穩固。他強調,此次醫療改革收費調整也是推動基層醫療的一環,「這是其中一個我們必須要做的事,否則基層醫療發展會面對很大的阻力。」
(點新聞記者盧葦、鄔茜、蘇婷報道;視頻攝製:鄔茜、任青;撰文:盧葦)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