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區議員一年工作報告上周公布。4月8日,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不少朋友都關注新一屆區議會的表現,她曾任區議員達26年之久,見過勤勉盡責者深耕社區,也目睹過敷衍了事的躺平現象,甚至有每三個月僅現身一次會議的議員,卻能穩坐整個任期。
麥美娟強調,相比之下,新一屆區議會的表現可說是前所未有,有「四個第一次」。「第一次」引入履職監察制度,確保區議員盡責履職;「第一次」全體區議員出席率不低於80%,出席率更為歷屆之最;「第一次」全體區議員上任3個月內成立辦事處,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40小時,包括至少4小時的非辦公時間;及「第一次」全體區議員每年提交工作報告,系統化向社會匯報區議員的工作。每個「第一次」都是要回應市民對新時代區議員的期望,希望區議員能履職盡責,多接觸市民,協助政府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報」,更好為市民排憂解難。

麥美娟表示,新一屆區議員們都盡責履職,希望他們用實際表現爭取更多市民的認同。她舉事例表示,區議員最有意義的「數字」,並非個案的多少,而是議員用誠心服務換來的信任。
麥美娟表示,新一屆區議員們都盡責履職,達成了區議會主席指派他們的任務和各項目標。另外,也有人關心區議員開會發言次數或是處理個案/查詢的數目差異等。麥美娟表示,她擔任議員多年,見識過「拉布」八個、十個小時的會議,也聽過無數「為講而講」的發言。麥美娟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會議的成效,是有沒有就議題充分反映到地區意見,而不是簡單的時長次數。麥美娟續指,也了解到區情不同,如人口密度不同,自然會出現個案的數目差異,單純講求數字難顯真章。正如處理一宗複雜的鄰舍糾紛所需精力,可能十倍於一般諮詢,凝結的心血遠超統計表呈現的數值。
麥美娟舉例指,今年曾和區議員及關愛隊探訪兩個家庭,這兩個家庭家中成員因嚴重意外重傷或不幸逝世,家庭頓失經濟支柱,陷入困境。當時正是區議員們透過地區網絡聯絡到他們,比所有部門、慈善機構都要快,並馬上協助他們向不同社區基金或善團申請援助金,為他們解決燃眉之急,及後也作為橋樑聯繫社會不同的有心人向他們提供援助並持續跟進。麥美娟表示,數字上,這只是兩個個案,但其意義絕非冰冷數據能夠反映。
麥美娟指出,區議員更要用實際表現爭取更多市民的認同。她表示,早前到東區與區議員及關愛隊探訪長者家庭,在聊天中發現長者家中牆上貼有一張微微發黃的紙,寫有緊急聯絡人的資料,赫然寫着的並非子女的聯絡,卻是當區區議員的名字和電話。麥美娟指,這8位數電話號碼的背後,是議員用誠心服務換來的信任,這才是區議員最有意義的「數字」。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