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北京時間4月9日中午12時,美國對86個國家加徵的「對等關稅」生效,其中包括對中國商品徵收104%的巨額關稅;當日中國亦「對等」將對美產品加徵關稅,從此前公布的34%提高至84%。「中國對美國不斷升級關稅的行為進行針鋒相對地反制是必須採取的措施,在第一時間進行對等反制能夠讓美國感受到中國奉陪到底的決心,不僅有理有據,而且正確正當,及時有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中國不想打貿易戰,但面對美國蠻橫無理的所謂「對等關稅」,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必須針鋒相對反擊、寸土不讓,「我們手裏還有很多牌可以打。」
美陷「關稅懸崖」 重塑全球產供鏈
「中國強力反制還是希望美國能夠回頭是岸,能理性回歸多邊貿易體制,迅速取消對等關稅,或與各國通過談判來降低關稅。」劉英同時分析指出,如果美國堅持加徵所謂「對等關稅」不回頭,或會使中美兩國真正走向「脫鈎斷鏈」。不排除未來中美將形成全球性平行供應鏈產業鏈體系格局,美國居西半球,中國處東半球。不過,她特別指出,美國在全球挑起關稅戰,可能令自己陷入「關稅孤立」或「關稅懸崖」的局面,在此背景下的全球產業布局調整,為中國成為全球產業鏈中心提供了重要機遇。

美近三千種產品對華依賴度高
劉英分析指,從商品品類看,截至2024年底,美國有250多種產品,全部依賴從中國進口;有1,000多種產品,80%以上依賴從中國進口;還有1,600多種產品,50%以上需從中國進口。這意味着,美國在近3,000種產品上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較高。即便加徵更多關稅,短期亦很難找到替代方案,仍需從中國進口,這部分商品關稅大多會部分向下游轉移,最終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
制度優勢舉國體制成中國底氣
在劉英看來,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正是應對關稅戰的最大底氣。中國擁有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超大規模市場具有高強度、高韌性和多樣化的特點,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同時,中國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許多全球知名研發機構都設在中國,為技術創新、產業創新以及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此外,中國致力於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政府為企業提供大量支持,包括推動技術創新、改善營商環境等。「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緊密合作,制度優勢與舉國體制等眾多因素,共同構成了中國應對關稅戰的有利條件和底氣。
關稅戰後續勢必將帶來全球產業布局的重新調整,劉英認為,這將給中國提供重要機遇。「跨國集團在選擇產業鏈和供應鏈布局時非常理智,它們傾向於選擇風險低、成本低、韌性足且具有市場發展空間的地區布局。當前,數字化和綠色化已成為重塑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重要方向。中國需要緊抓機遇,尤其是在產供鏈重塑過程中,可能需要繞開美國或者部分地繞開美國,形成以中國為中心或者以亞洲為中心的產業鏈體系。」

繼續深化與周邊國家經濟合作
在構建這一體系的過程中,劉英強調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重要性。劉英說,中國之前致力於打造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現在需要在RCEP中進一步落實和推進這一戰略。特別是東南亞地區,作為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延伸的關鍵節點,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正在重啟中日韓自貿區域談判,中國還應進一步推動與歐洲投資協定的談判,以構建更加多元化的貿易體系。「推動自貿區的構建不僅有助於降低關稅壁壘,還能促進區域內的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為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增強產供鏈韌性
劉英建議中國繼續深化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通過簽訂更多的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降低貿易壁壘,提高貿易效率。同時,應加大對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繼續增強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韌性。此外,還應積極推動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利用新技術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智能化水平,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美國試圖通過『脫鈎斷鏈』來破壞以亞洲為核心的產供鏈體系,中國則要致力於維持、修補並鞏固之前全球自然形成的產供鏈體系。隨着美國關稅壁壘的提高和孤立全球的趨勢加劇,原本以美國為中心的產供鏈體系將不可避免地轉向以中國為中心,這一點毋庸置疑。」劉英強調,面對關稅戰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中國應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信心,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提升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來源:香港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