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去年訪港旅客達4500萬人次,當局預期今年有望增至4900萬人次以上。惟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昨日回覆立法會特別財委會的文件顯示,四個主要市場的訪港旅客,即內地市場、短途市場、長途市場及新興市場,去年在港逗留天數及人均消費額均出乎意料地錄得下跌。當中,內地旅客逗留香港天數比2023年少了0.3晚,人均消費由6500元下跌至5000元,顯示旅遊拉動本地消費的動力仍嫌不足。
統計數據顯示,短途市場(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韓國、日本等地)旅客人均在港消費由7900元下跌至6100元;包括美國、英國及加拿大等國的長途市場旅客,人均消費由8100元跌至7500元;至於新興市場,即包括印度、海灣國家、俄羅斯、荷蘭、越南等地,人均在港消費由10100元跌至8100元。
何以旺丁不旺財?當局解釋,受疫情影響,2023年的訪港旅客以探親或商務等必要出行為主,逗留時間較一般情況長,主要因為三年疫情令到商務公務及探親訪友等正常的交往活動嚴重受阻,疫後自然而然會大幅反彈,人均消費亦較一般情況為高。經過近乎瘋狂的2023年,進入2024年之後,各項交往漸復歸恒常化,加之疫後國際電商帶貨行業的驟然興起,精明的消費者有了全球格價的渠道與可能性,再加上內地海南自貿區等的運作,香港奢侈品市場居高不下的人工及租金成本,變相令本港高消費市場失去了往昔的吸引力與競爭力。
其中內地客在本港人均消費由2023年的6500元,跌至去年的5000元,跌幅超過23%,確實足以引起各界的強烈關注,以至於零售界對即將來臨的內地五一長假期憂心仲仲,甚至都不抱太多希望。畢竟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只能以平常心被動等待。
另外,特區政府統計處今年2月公布的數據亦顯示,去年12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328億元,按年跌9.7%。扣除價格變動後,該月零售業總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按年跌11.5%。而2024年全年,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3768億元,較2023年全年跌7.3%。2024年總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下跌9%。奇怪的是,去年12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中,網上銷售佔7.2%。相關銷售價值臨時估計為24億元,按年下跌17.2%。雖然各大電商火力全開,有內地電商甚至99元包郵到港,但銷售總額暫時似乎未有大的起色。當然,一般情況下,統計數據都會滯後,政府2月公布的數據或未能完全顯示風起雲湧的電商盛況。
本港零售市道過往賴以為傲的無非是貨真價實的奢侈品消費市場與物美價不廉的地道美食,但近年早已盛況不再。2024年12月與2023年12月比較,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的銷貨價值跌13.8%;其他未分類消費品跌2.9%;超級市場貨品跌3.1%;服裝跌11.1%;食品、酒類飲品及煙草跌0.6%;百貨公司貨品跌8.9%;藥物及化妝品跌2.2%;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跌20.2%。就連內地客最為信賴的珠寶首飾及手機電子產品銷量都大幅下滑,至少已經說明,香港相關市場對內地客的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以蘋果手機為例,雖然價差約為1000元左右,但若計及匯率及往返交通食宿等隱形開支,其實已經相差無幾。如是,也就沒有消費者捨近求遠做此選擇的動力。
當然,客觀情況是,經過回歸二十多年來的深度融合交流,香港作為國家的一個特區,往昔的神秘感早已不復存在,該來的一早已經到來,還未來過香港旅遊的內地遊客越來越少。正如市面所見,現時在港跟在導遊旗下的遊客群多為長者,他們的消費能力和疫情前相比亦有下降;想要鼓動他們多購買LV等奢侈品,確實有點強人所難。這就是本港遊客消費市場面對的困惑。
從國際層面來看,其實各國也都面臨同樣的困惑,特別是特朗普橫徵暴斂加關稅,令到全球經濟發展前景斷難樂觀。大環境悲觀的情勢下,讓遊客大手筆消費似乎也不現實。顧問公司貝恩(Bain & Co)2024年的年度報告指出,剔除新冠疫情時期,2024年全球個人奢侈品開支呈現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首次倒退,在過去兩年流失約5000萬顧客下,相關開支料降2%至3630億歐元(約3萬億港元)。英國品牌Burberry截至去年9月28日止半年經調整稅前虧損為6800萬英鎊(約6.7億港元),差過市場預期。顧問公司Digital Luxury Group就預測,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內地奢侈品市場今年預計將萎縮15%。
當然,也要正視一個不可忽視的客觀現象,遊客消費模式的大幅轉變,廣東道不再人山人海大排長龍,而周末及假期的東壩、麥理浩徑卻人滿為患、水洩不通。總不能把奢侈品店開到東壩去吧。這其實是一個結構性問題,而並非主觀政策所能驅動轉變。
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無差別地發動關稅戰,觸發股市大瀉,不少朋友都「無晒心機」,對消費市道可謂雪上加霜。但也應該看到,危機之中的機遇。特朗普引致的全球暴加關稅,中國以及歐盟國家對美國也實施堅決反制,直接推高了全球包括奢侈品在內的物價,而香港作為全球最為自由靈活的自由港,當局日前亦明確宣布將繼續維持零關稅的自由港政策,這必然會形成奢侈品價格的窪地,不單與歐洲、日本、韓國,甚至與內地的價格也明顯拉開差價。
以現時與內地10%左右的價差,若果持續維持高關稅,特別是內地堅決反制美國關稅霸凌政策的實施,美國產的部分奢侈品,特別是廣為內地消費者信賴的醫藥保健品價格,預計將進一步拉高至三到四成。以一盒美國產的補充鈣等人體微量元素的保健品為例,香港市場100元,內地則可能高達150元人民幣,再計及匯率差,香港可能只有內地價格的60%左右。如此懸殊的價格差,相信足以吸引更多的內地客來港消費。
同理,主要來自歐洲的奢侈品,由於美國加稅也會水漲船高大幅加價,勢必形成香港的價格窪地,可能會與內地及東南亞形成價格差。所以說,香港「購物天堂」的美名,或許因為特朗普的衝動與哈佛學者「小學雞」式的貿易逆差算計,而重新謀得發展良機。因此,業界應該風物長宜放眼量,緊緊把握潛在的商機,布局未來,擦亮「購物天堂」的金字招牌!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