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粵」上新台階|關稅數字「特」離譜 大灣區如何保持節奏感?

【點新聞報道】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這句老話,最近「翻紅」了。這裏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句話形象地用中國人的表達,道出了咱們對「關稅戰」的鮮明態度。

不過,重重挑戰之下,受到影響的各方,能否做到真的淡定?在美國所謂「對等關稅」生效第二天,在外貿總額佔全國五分之一的廣東,我們去看看這裏的人們,到底是怎麼看待的?

在去年剛剛重登「中國外貿第一城」的深圳,我們採訪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坐下來聊了沒多久,他就起身告別,馬上要趕飛機去西北調研。

「你看我馬上又要去西北了,西部有人力資源的優勢,地上、地下的能源的優勢,如果這些要素都流動起來,能深挖出中國內部發展的潛力。」鄭永年說。

在他看來,和中國充滿機遇的廣闊腹地一樣,大灣區無論是完整的產業鏈還是市場環境,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鄭永年認為,大灣區有基礎科研優勢,供應鏈和產業鏈完善,同也擁有良好的金融服務環境,「關稅戰爭」阻礙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第135屆廣交會新能源汽車展區內,參與者絡繹不絕。(新華社資料圖)

當然,有韌性和定力,不等於就可以「老僧入定」,關起門來置身事外。在廣州,忙着籌備過幾天廣交會的專業市場商戶用行動告訴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才是「定力」;主動想辦法,就是「韌性」。

外商青睞的不僅只有廣交會,在廣交會舉辦地廣州,大大小小的專業市場也成了外國友人心儀的採購「打卡點」。當地某箱包企業的負責人曾紫璇告訴記者,今天剛好有個美國客戶前來採購,面對增加的關稅,客戶希望企業可以給他利潤空間。她說:「我們會想辦法促進交易。合作是我們的共同目標。」

去年廣交會上,外國採購商(左)在一家線束企業的展台洽談。(新華社資料圖)

當然,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不能光靠「偶遇」,應對突如其來的挑戰,「西方不亮東方亮」,有時候主動交新朋友才能另闢蹊徑。這兩天,廣東汕頭的17家紡織外貿企業組團飛往阿聯酋,到當地進行深度的商場拓展與對接,這已經是他們第三年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拓市場。隔着屏幕,隔着4個小時時差,我們看到了他們在迪拜的笑臉。

汕頭市紡織服裝產業協會秘書長余少芬向記者介紹了她們此次行程目的:來到迪拜的紡織批發市場進行調研,為將來開發適應這邊的面料做足功課,同時,會在這邊設立樞紐倉、產品研發基地、選品中心等。

面對關稅問題,余少芬說:「我們原來已經有這個預料,所以有些企業已經在做國內市場的鋪墊,也有一些在開拓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以及歐洲市場。協會成立三年來,已經十幾次帶着我們的企業家走出來。我們是做全球生意,服務全球消費者。」

同樣在這一天,南沙國際郵輪母港服務旅客如期突破10萬人次,廣東今年首趟入疆「銀髮專列」準點出發……在這個「不尋常」的時刻裏,這一個個熱氣騰騰的灣區「日常」,就是大灣區人應對挑戰的「發展哲學」:按照自己的節奏,「做好自己的事」這件「大事」,一點也不能耽誤;發展,也一刻也不會停止。

可別忘了「老話」後面還有兩句: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只要世界合作共贏方向不改,時代的潮流就一定會流向開放之海。

(來源:央視新聞)

相關閱讀:

專家解讀|不陪美方玩數字遊戲 凸顯中方戰略定力

記者觀察|關稅戰以來 中國都做了什麼?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粵」上新台階|關稅數字「特」離譜 大灣區如何保持節奏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