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嶺南發展論壇2025今日(12日)在廣州市中山大學舉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山大學名譽教授、斯坦福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榮譽教授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choles)透過視頻參會發表演講。他批評了美國的關稅政策,直指此舉將削弱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損害美國自身長期經濟利益。他稱,很多美國政客將關稅政策目的美化為「增加就業」,但忽視了加徵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企業利潤壓縮與消費能力下降。「美國消費者最終會為關稅買單,而不是中國或其他國家。」
斯科爾斯坦言,美國政府以「減少貿易赤字、創造就業」為名推行的加徵關稅政策,實質上是在動搖其儲備貨幣體系的根基。美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逆差國,其赤字支撐了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使美國能夠以較低的利率在全球融資。「貿易逆差不是壞事,它其實是全球對美元資產的信心反映。」他說,正是因為其他國家願意持有美元,美國才可以用更低的融資成本維持消費和投資。
斯科爾斯分享稱,根據團隊模型測算顯示,每提高1%的進口關稅,將導致美元儲備佔比下降0.35個百分點,即關稅換回來的不是製造業,而是美元信用的流失。在全球供應鏈重構方面,他同樣不看好製造業簡單回流。他的研究團隊通過全球投入產出表模擬發現,若將15%的產業鏈回遷美國,至少需7.4年周期、3.2萬億美元投資成本,且會造成1.8%的全要素生產率損失。他指,若美國關稅2.0政策推行,全球物流成本將結構性上升18%,其中12%將轉化為永久性通脹,並且技術擴散速度將因此下降37%,從而形成創新的「負循環」。

「全球供應鏈與創新早已高度融合,若美國試圖推動製造業『回流』,不僅難以在短期內實現,還可能因缺乏熟練勞動力和技術配套而事倍功半。」他也提到,很多美國政客將關稅政策目的美化為「增加就業」,但忽視了加徵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企業利潤壓縮與消費能力下降。他認為,美國消費者最終會為關稅買單,而不是中國或其他國家。斯科爾斯坦言,未來若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持續,美國經濟可能將陷入增長乏力、投資縮減的局面。
(點新聞記者盧靜怡報道)
更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