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人們常將自己的生長地比作母親,將供家鄉生靈存活的水源喚為母親河。何為「母親」?人們心中,那是一個寬厚而有力、能創造和哺育萬物的神聖意象。
東莞市金湖泵站供港東江水取水口有一尊巨型雕塑,「母親」哺乳懷中的嬰孩,神情包容而悲憫地俯瞰大地。對於香港,東江就是這樣一位不斷哺育着生命之源的母親。

4月12日至13日,「連青人網絡」—「東江水供港60周年廣東省思源之旅」帶領一眾港青走訪惠州、東莞及深圳,探尋東江水供港的發展脈絡,感受東江奔流和維港潮汐間的同頻共振與歷史變遷。

「香港三面環海,淡水奇缺」、「1963年,香港大旱」,這些都是港青們自小就聽聞的歷史。然而,得知當年的香港每4天僅供水4個鐘的細節,看到一家老少甚至幼童都拿出所有容器去擔水的老照片,聽到市民會為爭水而大打出手的過往,有港青驚呼祖輩經歷的真是「滴水貴過油」的日子。設身處地了解了曾經的嚴峻境況,此刻方能將東江水供港的重大意義具象化。

一行人兩天走訪三座城市,先後參觀了東江流域水量水質監控中心、東深供水紀念公園、深圳水庫及粵海水務展覽館,以及沙灣河及深圳生物硝化站。從看紀錄短片、聽發展故事和技術解說,到參觀監控中心、了解水源背後的科技保障,再到親眼一見水源硝化設施、在水庫岸邊吹風,點新聞記者和港青們一道,回顧了這項偉大民生工程的從無到有全過程,亦對「60年」這一時間單位有了實感。
62年前的1963年,報紙上赫然寫着「四日供水一次」的字樣,市民需提水桶到街上輪候取水。為救香港居民擺脫嚴酷生存條件,周恩來同年底批准興建東深供水工程。初期建工條件艱苦異常,全靠工人肩挑背抗扛搬運泥沙物資,終憑「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意志在1965年歷史性地實現對港供水。

如今的香港,逾700萬市民打開水喉就可以用水,無論工商或生活,都已不再有缺水的窘迫。而背後提供支持的更是一套精密的國家級系統,衛星遙感、AI預警、實時監控等現代科技在每個流程保障東江水質。工程師介紹,如果東江突發污染,15分鐘之內便可啟動應急預案,保障香港供水。

「我終於明點解東江水叫『生命水』——佢唔係簡單嘅商業買賣,而係跨境命運共同體嘅象徵。」記者對港青參觀後的這句感慨印象深刻。從肩挑背抗的初始建造,到如今精密、迅速的監測與輸送,每一代東江水供港項目的建設者,都在用心、用智慧和時間,守護流通粵港兩地的生命之源。
這場沿着東江展開的時空對話,亦揭開了粵港兩地青年共同的「基因圖譜」。除水利設施之外,記者同港青們此行更參觀了葉挺將軍紀念園,由其故居出發,一窺這位偉大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的生平。

葉挺紀念館用346張照片、141件實物和5個場景,生動細膩地捋出了葉將軍的一生。記者觀察到,很多港青都認真閱讀葉挺的生前事跡,亦拍下其軍團裝備等展品,這些細節讓大家找了更具體的切入點,去真正認識這位品格崇高的英雄。
有港青憶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了解到葉挺曾經一年內對敵作戰多達500場,感嘆「豈不是結束一場戰爭,就要奔赴下一場?」。而作為「記者」這個歷史長河中的記錄者,則對展覽中葉挺獄中作囚歌的場景還原深受感觸。

皖南事變後,葉挺被國民黨囚於獄中,在牢房牆壁上寫道「人的軀體那(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這句話出現在如今展廳的牆壁上,令記者感慨文字在歷史變遷中展現出的力量。無論是葉挺將軍救國之際的無聲吶喊,還是東江水供港的每一步家國記憶,這些文字歷經數十年風雨依舊振聾發聵,這些精神時至今日也能激勵人心,給予當代年輕人如何面對挑戰的答案。
葉挺故里的精神火種、粵港土地的蜿蜒水脈,都很具體地詮釋了「家國」這個宏大的概念,即讓年輕的細浪匯入家鄉的長河,帶着土地的體溫、文明的記憶,以及超越地理界限的濃厚血脈和赤子之心。東江奔流,香江浪起。思源之旅不僅溯源江水,亦溯源文化、歷史與緊密連結在一起的生命。
(點新聞記者周禹含報道)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