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易點ESG|香港直面氣候風險 極端天氣或給市民生活「拉響警報」

2025年2月12日,德國環保智庫「日耳曼觀察」發布了《2025年氣候風險指數》,這份年度氣候影響報告,向全球,尤其是香港這類沿海地區敲響了警鐘。

《2025年氣候風險指數》。(圖片來源:Germanwatch)

報告數據顯示,在1993-2022年這三十年期間,全球遭受了超過9400次極端天氣事件的侵襲,致使76.5萬人失去生命。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人口高度密集的沿海城市,難以在氣候風險中置身事外。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的《Pilot Banking Sector Climate Risk Stress Test》報告,其中指出,銀行預估極端氣候災害每年給香港帶來約22億港元的營運損失。

近幾年來,香港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顯著上升。颱風、雷暴愈發頻繁,黑色暴雨警告發布次數屢創新高。這些極端天氣持續對香港的交通、供電和排水系統施加巨大壓力,對市民日常生活產生嚴重影響。以極端暴雨為例,它會引發道路積水,造成交通擁堵,甚至引發城市內澇,嚴重擾亂居民的出行計劃與生活秩序;而高溫天氣則加重電力供應負擔,增加市民中暑等健康風險。

2023年黑雨致全港多處嚴重水浸。(大公文匯網資料圖)

從環境維度看,全球氣候變暖是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的根本原因。香港作為沿海城市,面臨着海平面上升、颱風加劇等環境問題。海平面上升可能侵蝕海岸線,威脅沿海基礎設施和居民住宅;颱風帶來的強風、暴雨和風暴潮,對城市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造成破壞。此外,香港的城市發展高度集中,綠化面積相對有限,熱島效應加劇了高溫天氣的影響,進一步凸顯了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氣候風險對香港社會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在居民生活方面,極端天氣導致的停水、停電、交通中斷等問題,嚴重干擾了市民的正常生活節奏,增加了生活成本和不便。同時,高溫、洪水等災害還可能引發健康問題,如中暑、傳染病傳播等,對居民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在經濟層面,極端天氣造成的企業停工、商業活動中斷,不僅影響了經濟的穩定增長,還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帶來挑戰。

氣候風險指數報告為香港敲響了警鐘,氣候問題已經不再是遙遠的威脅,而是切實影響着每一位香港市民的生活。目前,香港在應對氣候挑戰的進程中,已展現出多方行動的態勢。政府積極推進綠色低碳城市規劃,加速韌性基礎設施建設;企業逐步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運營;市民踐行綠色生活的意識也在逐步提升。多方協同行動,有望為香港氣候韌性的提升注入動力,助力城市在未來氣候挑戰中維持安全宜居的環境,推動城市沿着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前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易點ESG|香港直面氣候風險 極端天氣或給市民生活「拉響警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