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飲水思源話東江

文/黎岩

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大型藝術展覽「舞動水滴展」正在添馬公園展出。「涓涓甲子意 碧波潤香江」,六十年來,東江水猶如潤物細無聲的甘泉,點點滴滴滋潤着每一位港人的心田,澆灌着這片沃土,使香港在風風雨雨中成為矚目全球的福地。源源不絕的東江水,不僅僅化解了困擾港人多年的制水之苦,更體現着祖國人民對香港同胞的無疆大愛。

其實,在上世紀60年代初,新中國剛剛經歷了新八國聯軍圍困下的朝鮮戰爭以及世紀罕見的三年自然災害,用家徒四壁,一窮二白來形容都不為過。億萬人民正經歷着缺吃少穿的艱難歲月。不同的省縣鄉,特別是大西北大西南地區,民生困絀,百廢待興,亟待中央財政撥款援手。然而,當香港同胞面臨嚴重水荒嗷嗷待哺之時,祖國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建設東深供水工程,國家特批專款3800萬元人民幣,而這筆款項接近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一,可見中央對香港同胞的魚水深情,亦可見香港同胞之冷暖,始終牽掛着祖國人民的心。

東江供水工程從1964年2月20日全線開工,憑着建造者們攻堅克難的精神,只花了1年時間,1965年3月1日就正式向港供水。引東江水入港並非易事,工程沿途要翻越六座高山,最大難點就在於要將水位逐級提高,實現「北水南調」,要將水位逐級提升,困難可想而知。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在1965年建成,其後在1974年、1981年、1990年分別經過三次擴建、一次改造。在2000年至2003年,為確保供港食水安全潔淨,工程又進行了一次全面改造,將供水系統由原來的開放式天然河道輸水,改為封閉的專用管道輸水。

這個工程動用了上萬包括來自廣州、東莞、惠州、深圳等地的逾萬名青年和農民工。他們的工作環境條件極為艱苦,沒有機械設備,只能靠人力開山劈嶺、修堤築壩,他們當時所獲得的薪酬可能僅僅是每月十數元而已,而相當多的農民工更是人民公社體制下的工分制,每日所得僅僅是幾毫幾分而已。如果講給新一代香港人聽,當時農民工的每日勞作只能獲得幾毫,或許任憑他們瞪大眼睛也難以相信。他們吃住都在臨時搭建的工棚裏,蚊叮蟲咬、蛇鼠出沒是家常便飯,但他們心中只有一個目標:盡快供水讓香港同胞飲用,讓香港同胞不再受制水之苦!

東江水供港工程,是國家在自身困難時期,為解決香港水荒而傾盡國力的無私奉獻型的世紀工程。它背後承載的是祖國對香港同胞的日夜牽掛與深厚關愛,是無數建設者默默無聞的奉獻,是粵港兩地同呼吸共命運的生動寫照,是「香港同胞有所求,祖國必有回應」的歷史寫真。這條綿綿不絕供水線就如同一條紐帶,「將中華兒女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深刻證明祖國永遠是香港的堅強靠山,背靠祖國是香港穩定繁榮的最大優勢。」

東江水跨越粵港山川,持續流淌60載。這條「生命之水」累計對港供水超300億立方米,占香港淡水用量近八成,成為保障香港繁榮穩定的「血脈工程」。歷經三次大規模擴建(1974/1987/1998年),輸水能力從0.68億立方米/年提升至24.23億立方米。去年啟用的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將西江水引入廣東省,紓緩東江沿河城市對東江水需求,為香港提供應急備用水源,令東西江雙水源互補。

中央早期用於建設東江水供港工程的3800萬元鉅款,夯實了香港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社會保障基礎。人均日供水量從1965年25升大幅增至現時的136升,支撐全港750萬人口生活需求。站在環保的角度,海水化淡生產成本比輸入東江水高出兩、三成,作為主要生活水源並不合乎成本效益,且海水化淡過程較耗能,與世界減排的大趨勢背道而馳。香港的雨水收集亦不足以應付全港淡水使用需求,因此主要依賴東江水供港。2024年香港支付東江水費用51億港元,單價7.04港元/立方米,較本地海水淡化成本12.7港元/立方米低44%。即,本港每年用於水費的開支節省約23億元,意即每位港人每年用於水務的開支減少了約306元。香港住戶每月平均水費僅為44元,佔家庭月入中位數約百分之0.1,且有接近兩成用戶因用水量低,而毋須繳交水費。

根據專業國際研究機構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在2023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有40億人、即世界一半人口,每年至少有一個月處於「高度缺水」狀態。可想而知,穩定的食水供應對全球多數國家與地區而言,並非理所當然的事。「國際水協會」調查顯示,2023年世界39個首都或大城市的水費,由最昂貴起計,香港排第30名,低於其他大城市,如首爾、東京、羅馬、巴黎、柏林、華盛頓等。本港現時每100立方米的飲用水水費總額僅需262港元,遠低於其他先進國家的城市,甚至低於部分內地一線城市。

從廣東省方面來看,為了保障水質,多年來放棄東江沿江兩岸及相關的逾600億元投資機會,限制開發東江流域沿線保護區,包括禁止採石、開礦及大規模禽畜養殖等。目前根據香港與廣東簽署的東江供水協議,並無包括內地用於生態保護及其他方面的基本成本。試想,區區51億元,對於綿延523公里跨越江西與廣東兩省的廣袤流域而言,又何以能夠維護偌大的片區健康生態呢?按粵港協議每年加價2.39% 計算,也只是勉強接近內地通脹基數,完全未考慮相關工程用於養護的人工等其他耗材開支。

中國有句俗話,飲水思源,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有人甚至聲稱既然是香港花錢買水,就屬於所謂的「在商言商」的商業行為,無須對內地供水道謝稱頌,更加無須感恩戴德。更有網絡個別不負責任的聲音,聲稱東江水太貴,完全是無視祖國人民的真誠付出及中央及廣東省巨大的財政支援的顛倒黑白的胡說八道。試想,以香港人較為普遍的修為,在餐廳吃飯,有服務員送上一杯水,是否都應該說聲謝謝呢。上世紀六十年代正是香港實業起飛之年,父母多忙於工作,每日返學的小朋友放學之後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拎着水桶,在炎炎烈日下或淅淅秋雨中排隊打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香港人可以免卻制水之苦。相比自己的前輩,有源源不斷的東江水供應,今天的香港人該是多麼幸福與幸運。若果一定要說東江水貴,那就是東江水蘊含的祖國同胞對香港同胞的赤誠之愛無比珍貴,滴水貴於金。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飲水思源話東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