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香港極端天氣數量顯著攀升,香港天文台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平均氣溫達24.8攝氏度,較1991-2020年正常值高1.3攝氏度;2024年全年共發出四次紅色暴雨警告信號,較往年頻率呈明顯上升趨勢。針對極端天氣下低窪路段水浸風險,香港特區政府本月下旬起在5個歷史水浸黑點(包括柴灣道、龍翔道、翠屏道、漆咸道北及大埔墟南運路)試點「涉水線系統」,通過醒目的紅色標識及智能監測設備,實時預警積水危險並聯動部門快速處置。

系統在路面漆設紅色波浪線及「涉水線」字樣,旁附水位標尺,前方40至100米設警示牌。當積水達10厘米,監測器即時通報渠務署、路政署,應急隊伍15至30分鐘內到場清淤,從源頭減少道路積水對市民出行的持續性影響;若積水升至30厘米,上游路段將啟動截車機制,防止車輛涉水損壞,同時運輸署會實時發布相關消息,確保公眾(尤其是駕車人士)第一時間獲取繞行指引,全方位守護市民出行安全。
從社會維度來看,30厘米的深度標準充分考慮到普通私家車排氣管高度,最大程度避免車輛因涉水導致發動機進水損壞,保障市民財產安全。監測設備藉助4G網絡實時回傳數據,政府部門依據這些精準數據,迅速做出截車、發布路況信息等決策,減少水浸對市民出行造成的困擾與危險,全方位守護公眾出行安全。
在治理層面,工程投入70萬元開展試點,5月中旬完成安裝後,根據雨季實際成效來決定是否擴展至更多水浸風險路段,形成了「試點-評估-優化」的可持續治理閉環,確保公共資源得以高效配置,治理策略不斷迭代升級,體現出政府精細化、科學化、可持續的治理理念。
隨着「涉水線預警系統」試點工作穩步推進,這一創新舉措將為香港城市韌性建設提供關鍵支撐。它以ESG理念為指引,在保障市民出行安全、提升社會關懷與治理效能方面樹立典範,未來也將助力城市從容應對風雨,讓市民出行更加安心、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