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戒煙+早篩 雙重防線阻斷肺癌高死亡率

文/李湃豐

眾所周知,吸煙是導致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然而,除了吸煙人士,二手煙、慢性阻塞性肺病、特定職業暴露(如石棉、煤煙)、以及有家族病史等因素,也會增加患上肺癌的風險。因此,為高風險群體推行有效的篩查計劃,刻不容緩。

在1960年代,英國就有調查顯示發現吸煙者的肺癌死亡率是非吸煙者的23倍之多,也開啟了肺癌與吸煙習慣的研究。而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研究,約85%的肺癌病例與吸煙有關。

肺癌是香港十大癌症中的「頭號殺手」,其死亡率遠超其他癌症。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肺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2022年錄得5,707宗新症,佔所有癌症新症的16.1%。其中,男性患者佔3,340宗,女性則有2,367宗,男女比例約為1.4比1。值得注意的是,約82%的患者為60歲或以上人士,顯示肺癌依然是高風險群體面對的重大健康威脅。同時,吸煙時間越長、量越大,患肺癌的風險越高。即使是非吸煙者,長期暴露於二手煙也會顯著增加患病風險。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香港在控煙和戒煙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吸煙(公共健康)條例》自1982年起實施,並多次修訂。衞生署及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COSH)通過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對吸煙危害的認識。戒煙服務包括診所、熱線(如戒煙熱線1833 183)及手機應用程式,提供輔導和尼古丁替代療法(NRT)。香港的吸煙率已從1982年的23.3%下降至2021年的約9.5%,取得顯著成效,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計劃提交立法會的「控煙十招」,相信亦會進一步降低本港居民的吸煙率。

儘管如此,香港在戒煙和肺癌預防方面仍有不足。首先,戒煙服務的覆蓋面和個性化程度需進一步提升。許多吸煙者,尤其是低收入群體或長者,因交通不便或擔心被社會標籤、污名化而不願尋求幫助。針對這種情況,推動流動戒煙服務單位和社區項目的發展,既能緩解吸煙者因交通不便或擔心污名而不願求助的問題,也能讓更多人受惠於戒煙服務。

早期肺癌篩查是另一個亟待改進的領域。肺癌的高死亡率,主要源於許多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傳統的胸部X光檢查靈敏度較低,難以及早偵測腫瘤,導致診斷延誤。相較之下,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則具備更高的靈敏度和準確度,能夠偵測到早期肺癌,而其輻射量僅為傳統X光的五分之一至七分之一。

一項來自荷蘭的大規模研究顯示,對高風險人群進行LDCT篩查可將肺癌死亡率降低24%。此外,在定期接受LDCT篩查的組別中,相較於未篩查組的13.5%,超過40%的肺癌個案在第一期即被發現,顯示LDCT能夠顯著提高早期診斷率,從而提升治療效果與存活率。

目前香港尚未建立全民肺癌篩查計劃,建議政府可以擴大LDCT篩查範圍、為高風險人群提供資助、將篩查納入常規健康檢查,這樣不但可以有效降低晚期確診的比例,更可以減少醫療負擔,亦能減少因病致貧的情況。肺癌並非不可預防或不可治療的疾病。早期篩查與健康生活方式的結合,能更有效地減少肺癌帶來的威脅,讓每個人都能擁有更健康、更長壽的生命。

(作者系時事評論員、香港廣州青年總會政策委員會委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戒煙+早篩 雙重防線阻斷肺癌高死亡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