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沛賢
香港出生率一直維持在低水平,2016年後連跌六年。2024年全年共有36,767名嬰兒出生,較2023年的33,288名嬰兒多3,479人,2023年出生數字,全年有33,288名嬰兒出生,比2022年多338名,上升1%,終止出生率下跌的趨勢。同時,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位居世界前列,將加重社會撫養負擔,2019年本港每3.3名工作人口,便要撫養1名退休長者,推算至2031年比例將縮小每2名打工仔撫養1名長者,2069年進一步減至每1.4名打工仔撫養1名退休長者。香港總和生育率於2023年有所回升至0.751,但徘徊在全球排名的榜尾位置,仍未達至人口更替率2.1,即每名女性需要生育2名子女才能維持人口總數長期不增不減之替換水準。面對人口老化及生育率持續維持低水平的挑戰下,鼓勵生育政策必須長遠及持續實施。
對於生育率持續下跌,與社會轉變的現象息息相關。舉例來說,生育後需要照顧子女,但父母同時需要兼顧工作,若容許懷孕或子女未滿3歲的女性在家工作,中小型企業需承受失去勞動力的風險,企業擔心失去競爭力,未能與社會共同肩負起育兒責任。另一方面,隨着教育水平上升,發達國家及地區的競爭力大,社會普遍認為育兒需要花費大量金錢,甚至認為會因此而失去旅遊的時間和金錢,以及需要負起教育的責任,價值觀轉變導致市民對生育卻步。託兒服務名額不足也不是新鮮事,以觀塘為例,區內有約70萬人口,但只有4、5間託兒中心,當中僅提供約500個託兒名額等,一籃子因素影響市民生育的決定。
近年特區政府在鼓勵生育的措施上着墨很多,生育率止跌回升意味政策成功吸引年輕家庭生育。儘管如此,筆者認為特區政府還需要加大力度及下定決心,對於基層家庭,建議家有初生可排在公屋輪候冊上的第一位,當有公屋單位提供時可安排馬上入住公屋單位,取代優先選樓的措施。另外,澳門近日公布的《施政報告》新增「育兒津貼」,建議借鑑澳門做法,以月發放的形式向每名永久性居民中3歲以下嬰幼兒派發1,500元的育兒津貼,每年合共1.8萬元,以月發放的形式更能讓市民感受到政府對新生嬰兒的資助,同時能維持財政穩定,筆者建議政策應持續至嬰幼兒年滿3歲。至於中產家庭,雖然已將其「居所貸款利息扣除」或「住宅租金稅項扣除」的最高限額由10萬元提高至12萬元,筆者建議可考慮同時推行家有初生的家庭2年內置業可豁免印花稅,讓父母有足夠時間準備。
工作方面,筆者建議由政府牽頭做起,容許家有初生的父母按需要在家工作至子女年滿3歲,讓父母能同時兼顧工作,以及為社會帶來示範作用,讓大企業也效法。目前法例只有規定產假日數,建議政府研究推出有薪育兒假,有助父母照顧子女或應付子女在校遇上突發情況。至於託兒服務,建議於全港18區空置校舍或建築物改建為託兒中心,晚上可作為社區客廳之用,加快增加託兒服務,亦能節省政府資源。
(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屯門社區參與及文化康樂委員會副主席、屯門區議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