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妮娜
近期,中國要求內地航空公司暫停接收波音飛機並停止採購美國航空零部件。這是中國針對美國系列所謂對等關稅政策做出的最新反制。時代的一粒沙落在波音身上就是一座山——正在恢復元氣的波音公司無疑遭受重拳一擊。根據年報披露信息,未來三年波音擬向中國的三家國有航空公司(南航、東航和國航)交付近200架飛機。特朗普政府也是波音的大客戶之一,儘管他急不可耐、一再威脅要取消新一代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訂單,但波音明確表示,因為成本問題,空軍一號預計交付時間延至2029年或以後。
2024年8月8日,美國波音公司迎來新總裁Kelly Ortberg。Kelly被寄予厚望:這間在一系列飛行事故醜聞中,聲譽和股價急劇下滑的老牌航天航空製造商,急需改革力挽狂瀾。Kelly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展現了他敢於啃硬骨頭的風範,隨着訂單回升市場回暖,一切都表明Kelly正在將波音拉回正軌,直到2025年4月份,美國總統特朗普公布所謂對等關稅政策,並且將貿易戰的矛頭直指中國。
經營捉襟見肘的老牌波音公司無疑將在升級的中美貿易戰中遭受到更多打擊。這僅僅是開始,未來會有更多美國企業不得不吞下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苦果。地緣政治博弈中的波音困境,是美國企業為政治化貿易政策買單的縮影。
波音近年深陷多重困境:737 MAX系列因設計缺陷導致兩起空難後全球停飛,2024年初阿拉斯加航空艙門脫落事件再次暴露生產流程失控。這些問題的根源被普遍歸咎於其股東利益至上的管理文化,其中罪名之一包括20年前將總部從西雅圖遷至芝加哥,脫離製造一線。新CEO奧爾伯格(Kelly Ortberg)上任第一天選擇重返西雅圖辦公,試圖重建對生產環節的掌控,但修復信任需時漫長。
此時中國撤回訂單對波音無異於雪上加霜。中國是波音最大的海外市場,佔其全球交付量的20%以上。若長期失去中國訂單,波音將面臨空客(Airbus)的進一步擠壓,後者已憑藉地緣中立優勢搶佔中國市場60%的份額。更深遠的影響在於供應鏈:中國是全球航空製造業的關鍵節點,美國企業依賴其生產的鈦合金、複合材料等高端零部件。貿易壁壘推高成本的同時,可能加速中國自主供應鏈的成熟,最終削弱波音乃至美國航空業的全球競爭力。
中美貿易戰的核心矛盾在於,美國試圖通過關稅保護本土產業,卻忽視了全球產業鏈的深度互嵌。以航空業為例,中國民航未來20年預計需要8560架新飛機,價值1.5萬億美元。波音若退出,空客與中國商飛(COMAC)將瓜分這一市場。與此同時,中國停止採購美國航空零部件,將推動其加速國產替代。例如,中國已成功研發C919客機,雖仍依賴部分西方技術,但供應鏈本土化率逐年提升。
類似邏輯也適用於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美國對華晶片禁令促使中國加大自主研發投入,2023年華為突破7納米晶片技術即是一例。關稅政策短期內或可保護少數行業,但長期將倒逼競爭對手技術升級,最終削弱美國企業的先發優勢。更嚴峻的是,美國的關稅政策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歐盟、東南亞等國同樣擔憂技術封鎖與市場准入問題,若形成對美企的集體警惕,蘋果、特斯拉等依賴全球化的企業將面臨更大壓力。
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是一把雙刃劍。美國企業需要的不只是政府補貼或貿易保護,而是更具彈性的全球戰略——包括加強技術護城河、分散供應鏈風險,以及更積極地游說政府避免脫鈎陷阱。中美關係的緊張狀態若持續,美國企業付出的代價將遠超關稅賬簿上的數位,而是逐步喪失在全球市場中的主導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