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當地時間4月17日發布最新貿易政策公告,宣布將對所有停靠美國港口的中國船舶實施系統性收費政策,試圖通過所謂「經濟槓桿」削弱中國在全球造船業的統治地位。相關措施預計將在6個月(180天)後正式生效,標誌着中美貿易摩擦向海運領域延伸。
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表示,將對中國船東及經營者徵收港口費,將以淨重每噸50美元計算。受影響船隻每次航行,將要繳付一次費用,每年不超過6次,措施約於6個月後實施,並計劃於未來3年逐年增加。新規將分階段實施差異化收費體系,分成兩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從今年10月開始,美方將根據船舶每凈噸位50美元的標準,向由中國經營者經營或由中國實體擁有的船舶收取所謂「海運服務費用」。受影響船隻每次航行,將要繳付一次費用,每年不超過6次。
對使用中國建造船舶的海運服務商,則根據船舶凈噸位或集裝箱數量收取費用,選兩者中價高者。這一數額同樣將逐年遞增,費用從每凈噸18美元開始,到2028年增至33美元。另一種收費標準為每集裝箱120美元,到2028年增至250美元。對運載汽車的非美國建造船舶,另有單獨收費標準。起始收費為每個汽車當量單位(CEU)150美元。
第二階段,也就是3年後,美貿易代表辦公室將在2028年開始限制外國建造船舶開展液化天然氣運輸業務,此外,還將設立激勵條款:使用美國本土建造的汽車運輸船運營商,可獲得相應費用減免;而選擇中國建造的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的企業,將在三年後逐步面臨運力限制,相關管制措施計劃在22年間分階段強化。

據觀察者網援引路透社的報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還將矛頭對準了船岸起重機、集裝箱運輸底盤以及底盤零部件,擬對中國的這類港口貨物裝卸設備加徵最高100%關稅,並計劃於5月19日舉行關稅措施聽證會。此外,與特朗普政府最初炒作的收費方案相比,這一新方案的態度「有所軟化」。2月下旬最初推出的方案,原計劃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製造船隻徵收最高150萬美元的所謂「附加服務費」。
然而,據美媒透露,在3月24日和26日舉行的兩場公開聽證會上,有超過300個貿易團體和其他相關方提供了證詞並發表了公眾意見,美國行業代表還與議員們爆發了激烈衝突。許多人在信件和證詞中向美國政府發出警告稱,「美國沒有能力贏得這場戰爭」。
針對美國對中國建造船隻的打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4月10日在記者會上回應表示,中國造船業的發展是企業技術創新和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的結果,為助力全球的貿易發展、全球供應鏈穩定安全運轉作出了重要貢獻。美國的多份研究報告顯示,美國的造船業因過度保護在多年前就已失去了競爭優勢。美方將自身的問題歸咎於中國,既缺乏事實依據,也有悖經濟常識。
林劍強調:「美方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霸道做法不得人心,只會推高全球的海運成本,擾亂全球的產供鏈穩定,對世界各國的利益造成損害,最終也無法振興美國的造船業。」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