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報道,2025年世界博覽會上周日(4月13日)在日本大阪開幕,是大阪自1970年以來第二次舉辦世博會。《紐約時報》指出,相較55年前生機勃勃、發展迅速的日本,如今的日本人口老齡化嚴重,少有引領潮流的創新產業。在貿易戰衝擊動盪的世界,日本希望透過世博會重現當年的輝煌,但經濟依然低迷的日本,難以僅靠世博會獲得復甦契機。

大阪於1970年第一次舉辦世博會,日本亦是首個舉行世博會的亞洲國家,當時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承辦首屆在亞洲舉行的世博會時,日本當局傾盡全力,推出大量科技創新產品吸引全球遊客,各類設計別具巧思的汽車、電子產品甚至自動行人道都引人矚目。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吸引多達6,400萬遊客,相當於當時的日本人口過半。

未展出令人眼前一亮設計
來到今屆世博會,日本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國家債務水平攀升、泡沫經濟破裂後持續低迷,與重要盟友美國的貿易局勢也趨於緊張。相較55年前的盛況,今屆世博會的吸引力似乎褪色,展會雖以「設計讓生活閃耀的未來社會」為主題,但東道主並未展出更多令人眼前一亮的設計,門票銷量在活動頭一周未能達到預期。
《日本時報》指出,大阪世博會也是日本社會的「最後嘗試」,希望改變人口和經濟活動過度集中在東京,避免引發鄉郊空心化問題。2014年,日本政府曾推行地方創造政策,希望逆轉各地人口流失導致的經濟衰退。但在最近幾十年間,以東京為核心的首都圈人口仍在增加,如果作為關西重要城市的大阪無法維持吸引力,人口過度集中會給日本社會帶來更大負擔。

「只有日人記得大阪世博會」
神戶大學多元文化研究專家小笠原博毅表示,眼下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戰和全球地緣政治衝突引人注意,「全球目前在關注關稅戰,日後或許只有日本人記得大阪世博會。」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館長、今屆世博會高級顧問吉田憲司也稱,「55年前的展會旨在展示日本的發展,以及我們對國際社會的看法,如今這些關係都已改變。」
49歲的大阪遊客中西榮子表示,她帶同父親來參觀55年前也曾在世博會美國館展出、令她的父親印象深刻的月壤樣本。中西女士稱,她雖未親歷當年的世博會,但相信社會環境已大有不同,「在這你會覺得未來或是光明的。其實整個日本社會都在下滑,變得不太容易讓人感受到前進動力。」
日媒籲打造新經濟增長支柱產業
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後,進入長期經濟發展停滯期,經濟復甦並不理想。《產經新聞》今年年初的社論指出,許多曾在全球市場上舉足輕重的日企,如今已失去光彩,日企競爭力與日本的國際影響力都在下滑。日本想要重振經濟,必須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支柱產業,在各領域發揮創意。

汽車產業再沒顯著優勢
日本汽車產業至今保持強大的全球競爭力,也是推動日本經濟的重要產業。社論指出,日系車過去數十年憑藉引擎技術優勢,以低油耗、高性能備受全球消費者青睞。但在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冒起之際,車輛控制軟件技術甚至自動駕駛系統不斷升級,日本汽車產業面臨百年一遇的重大轉型期,相較中國、歐洲和美國對手不再有顯著優勢。
社論指出,類似大型企業在新領域落於下風的情況,在經濟學中被稱作「創新者困境」。有時一些突破性技術,會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主導新市場的「破壞性創新」。正如日本許多車企在電動汽車浪潮中錯失機遇,如果企業過於注重客戶眼下需求,就會削弱創新能力,不經意間與進入新市場的寶貴機會失之交臂。
近年以來,日本也缺乏在其他領域積極成長、能夠與汽車產業一樣成為經濟支柱的新產業。今年投入營運的半導體公司Rapidus,獲得日本政府和多間日企幫助,旨在實現尖端半導體的國產化。社論認為,在這些可能帶來創新的重要產業關鍵期,不應該在有需求時,刻意迴避政府的支持。
社論最後強調,日本現時面臨內憂外患,老齡化社會下年輕人口減少,重要產業難以獲得新鮮血液,變幻的國際貿易局勢也會衝擊日本出口。在此情況下,日本各間企業應當跳出舒適圈,制訂更大膽尋求創新的戰略,日本政府也要給予企業更多創新領域支持,才有望推動經濟復甦。
人才培養不足缺乏競爭 錯失AI等新科技發展機會
中國推出的人工智能(AI)大型語言模型DeepSeek早前一經問世,便吸引全球關注。《日本經濟新聞》引述分析稱,日本近年在AI領域未能取得突破,人才不足、交流不暢、缺少競爭環境,都是日本未能誕生類似DeepSeek的新科技產品重要原因。
東京大學創新及管理專業教授、日本AI研究第一人松尾豐表示,日本初創企業應當將DeepSeek的出現視作一種鼓舞,正視與中國和美國在AI領域的差距,「如今中美已經成為AI領域兩強,與智能手機的全球市場競爭一樣。日本應當在與韓國、新加坡和歐洲各國的競爭中不要落於下風。」
東京大學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教授杉山將分析,日本現時高科技研究機構普遍依賴海外人才,經濟產業省早在2019年已預計到2030年,日本會有12萬人的AI人才缺口。

專家籲利用創業對接人才
然而在日本,AI相關的資訊和創意類專業招生名額極少,東京大學甚至沒有專攻AI技術的學院,待到完善專業設計、加強師資力量、重整招生計劃,想要完全依靠日本自行供應人才,可能為時已晚。
總部位於東京的AI軟件業務公司PFN行政總裁西川徹認為,日本職場需要推動人才跨領域交流,「這背後需要透過扶持新興企業,利用創業將不同領域的優秀人才對接,這才能令科技人才掌握多種技能,強化整個團隊。」
松尾豐致力支持學生創業,他認為日本社會並不缺乏創意創新的種子,但社會整體的保守氛圍,令許多初創企業未能萌芽,也令日本科技產業失去趕上AI潮流的機會,「當局應當首先充分利用本地的年輕人才和新技術,鼓勵他們不斷挑戰,去創造新的產業。」
逾半日企質疑世博經濟效益
日本最大信用調查機構帝國數據銀行最新民調顯示,在大阪世博會4月13日開幕前,過半數日本企業並不認為,日本經濟能從世博會中獲益。部分受訪企業還質疑日本政府對世博會的宣傳力度不足,花費巨資舉辦世博會可能缺乏意義、得不償失。
該調查於本月4日至8日訪問日本約1,486間企業,被問及世博會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時,只有約9%的受訪企業認為會利好,34%表示稍有利好,多達38%的受訪企業直言不期望獲得收益,更有約18%受訪企業代表預計根本不會有收益。被問及具體經濟效益,64%受訪企業認為可以增加日本和海外遊客數目,34.5%認為可以提高大阪的國際知名度,認為有助展示日本先進技術的受訪者只有27%。

離大阪愈遠愈不樂觀
日本不同地區對世博會的熱情差異顯著。在舉辦地大阪,62%的企業希望透過世博會獲得豐厚報酬,臨近的兵庫縣和京都府分別約為58%和56%。相較而言,遠離大阪的北海道、東北地區和關東地區,當地企業對世博會的樂觀程度只有約30%。
東京一間服務業相關公司表示,他們認為世博會似乎缺乏提振經濟的發展動力。靜岡縣一間電氣機械製造商抱怨,類似的日本地方企業即使參展,獲得的參展時間和空間也非常有限。
三重縣一間零售商代表認為,為舉辦世博會,大阪周邊眾多鐵路公司陸續接受國際信用卡支付車票,這是世博會推動日本基建改善的例子。但更多受訪者認為相較中國、韓國和歐美國家,日本的公共交通支付方式較為不便,世博會對改善基建作用不大。
(來源:香港文匯報)


